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大多数方面做得的确不错,但是他和后人不懂经济和科学,造成了国家财政的收入一直很低,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国家一度的繁荣是建立在人口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社会矛盾自然也就逐渐积少成多,天灾人斗,导致明朝最终还是必然灭亡。
吴承恩和李春芳就是看到了道教的祸害,但也注意到了佛教的蠢蠢欲动,惊骇之余,才又修改了西游记的。是为了提醒万历皇帝千万不要重蹈覆辙,至少你像李世民一样,对于佛道都加以控制,执行三教合一的政策,不要出现一家独大尾大不掉的局面。
但是我们仔细来分析西游记里面的暗藏的儒家心学,就会发现老吴和李春芳的一些共同点,但是也存在很大分歧。
凯撒认为,李春芳是儒家心学的保守派,而吴老爷子却是改良派。老吴的原意,很多地方都被李春芳给有所改动了,给引到警示皇帝和辅臣应当要以儒家心学为首、道佛心性为辅的三教合一方面了。
同时,这两人有感于辅臣们之间倾轧、宦官涉政、皇帝要么不理朝政,要么肆意玩耍帝王权术的危机,来告诫那些如张居正的首辅执政官。但是,如何制约和规范权力,使之顺应封建社会,这个策划方案和帝王独政本身就是矛盾格格不入的,所以别说吴承恩李春芳了,就连张居正等人也无论如何也是做不到,也没法去做的。
封建各个王朝的更替,都是在陷入一个循环。不能简单的认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是表面现象形成的理论。真正的关键在于,封建体制和社会、经济、人口等等的发展问题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举个例子来说,封建国家经过了动荡不安,新建立个换汤不换药朝代,此时人心期盼和平稳定,人们无心再度造反起事。人口相对较少,各种问题虽然太多,但是不会集中爆发。处理起来,比较容易的。但是人口一旦超过了当前社会承载能力,各种状况相应就混杂在一起了,必然要产生动荡的。朝代更替就势不可挡,肯定要爆发各种战争,直到人口数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才又进入下一个历史的循环罢了。
即使在一个封建王朝的中期,也会产生动荡,非得要战争来解决的。因为没有更简单直接的手段,那个时候,科技、法制、经济等等的重要性,谁也认识不全面的。只能通过对外战争或是内战,来创收来削减人口,才可以暂时缓和一阵子。
所以封建王朝的自身特点就决定了,任何变法和变革都注定要失败的,都是短期的。这是个无法解脱的九连环,只能陷入朝代更替的循环中,历史就是在这样的轮回中缓缓向前发展。
不过呢,吴承恩和李春芳两人也必然受困于封建时期的历史局限性,他们无法意识到科技兴国、法制立国、军事护国、经济强国等等复杂的治国理念。也就不可能提出真正短期有效的方案,只能将一些曾经发生过的史实,拿出来润色一下,给执政者作为镜鉴。其实就是在说,这样不行,那样不好,但是怎么样才行才好,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当然了,这个问题,不能说是老吴的缺点,毕竟吴老爷子不是神仙啊。这不是某几个人面临的问题,是整个儒家面临的问题,然而即使所有的儒家都齐心合力的话,我看,明朝照样也会灭亡,也就是时间再多凑合个几十年左右罢了。
明朝刚刚建立的时候,人口大约5000万,等到明朝灭亡的时候2-2.5亿呀,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仁宗、明太祖几个人绑在一块也束手无策的。而且在封建社会,即使将各种专家都给穿越空投到明朝前往助阵,也是无可奈何啊。
于是天灾人祸,只能打和被打啊。最后人口重新降到了一亿之下,各种问题虽然激化的厉害,然而清朝还是顺利就进关建国,历史进入下一个循环了。
那么佛家所说的空,也是玄奥的。佛教的诸多经典,也是很有哲理的。比如《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言语不多,而且历史上的玄奘大师,那是真的相当了不起的,翻译过来的该佛经,精辟程度不亚于原始梵文佛经自身的。
关于这个多心经,在佛教传播史上,其地位相当的高,这本经书的名字翻译过来就是说,运用大智慧抵达彼岸。全经只有寥寥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的一节。李世民看了玄奘翻译的多心经之后,也是很大加赞赏,甚至后来将其内容附在了《圣教序》之中,刻碑流传下来。
但是呢,我们现在却对其了解的不多,很多人也不太知道有这么个经卷的。那是因为我们的汉化佛教-禅宗,对这个多心经不是那么很感冒,认为其不如《金刚经》来的经典。具体原因不太清楚,揣测跟玄奘大师是唯识宗的代表有些关系罢,唯识宗是自认为得传于正宗。
但是吴承恩明显也认为这个《多心经》和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