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白话第一编年史>卷三十八 汉纪三十(4)

翼平连率田况,素来果敢,征发民众年十八以上者四万余人,授以库兵,与之刻石为约。樊崇等闻之,不敢入界。田况自劾奏。王莽责让田况未赐虎符而擅自发兵,这是弄兵。以田况自诡必禽灭贼,因此且不予治罪。后来田况自请出界击贼,所向皆破。王莽以玺书,令田况领青徐二州牧事。田况上言盗贼始发,其原因甚是微小,部吏伍人就能禽灭。咎在长吏不以为意,县欺其郡,郡欺朝廷。实百言十,实千言百,朝廷忽略,不能随时督责,遂至蔓延连州,于是遣将帅,多使者,转相监趣,郡县力事上官,应塞诘对,供酒食具资用,以救断斩。没有时间再忧盗贼。治官事。将帅又不能躬率吏士,战则为贼所破,吏气浸伤。徒费百姓。前幸蒙赦令,贼欲解散,又反被遮击,恐入山谷,转相告语,故郡县降贼,也都更加惊骇,恐见诈灭,因饥馑易动,旬日之间,更增加到十余万人。这是盗贼所以浸多的缘故。今洛阳以东,米每石二千,窃见诏书欲遣太师更始将军二人,爪牙重臣,多从人众,道上空竭。少则无以威示四方,应该急选牧尹以下,明其赏罚,收合离乡小国无城郭者,徙其老弱,安置在大城当中,积藏谷食,并力固守。贼来攻城,则不能下。所过无食,就不得群聚,如此招之必降。击之则灭。如今空复多出将帅,郡县苦之反甚于贼,应该尽数徵还乘传诸使者,以休息郡县。委任臣况以二州之贼,臣必定平定之。

王莽畏恶田况,阴谋另派代为掌兵之人,遣使者赐田况玺书。使者至见田况,因令代监其兵。遣田况西至长安,拜为师尉大夫,田况离去不久,齐地遂败。

三年春正月,九庙成。纳神主。王莽谒见,大驾乘六马,以五彩毛为龙文衣。著角,长三尺。又造九重华盖,高八丈一尺,装饰在四轮车上驾车者都高呼登仙。王莽出,令车在前面行驶。百官窃言此车像是丧车,并非仙物。

二月,樊崇等杀景尚。关东人相食。

夏四月,遣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东讨众贼。

初,樊崇等众既渐渐强大,乃相与为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其中最尊者号为三老,其次为从事。再次卒吏。及听说太师更始将要讨伐他们,恐其众与王莽兵作战时不能分辨敌我,于是皆将眉毛染成赤色,以便互相辨别,由是号为赤眉军。王匡廉丹合将锐士十余万人,所过放纵。东方因此传出谚语说: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果然如田况之言。

王莽又多遣大夫谒者,分别教导百姓以草木煮酪,酪不可食,重为烦费。

绿林军遇疾疫,死者过半。于是各分散引去,王常成丹西入南郡号为下江兵。王凤王匡马武及其支党朱鲔,张卬等北入南阳,号为新市兵。皆自称将军。王莽遣司命大将军孔仁,部豫州纳言大将军严尤,秩宗大将军陈茂,进击荆州。各纵吏士百余人,乘传到部招募士卒。严尤对陈茂说:遣将不与兵符,必将先请而后动,这就如同将犬拴起来却向它责要所获一样。

蝗虫从东方来,飞蔽天地。流民入关者数十万人。于是设置养赡宫禀给食物。使者监领,与小吏共谋盗取所给禀食,饿死者十之七八。先是王莽使中黄门王业领长安市买,贱取于民,百姓以其为患。王业以省费为功,赐爵附城。王莽闻城中饥馑,就问王业,王业说:那都是些流民。于是将所买的梁饭肉羹拿进来给王莽看,然后说:城中居民都吃这些东西。王莽就相信了他的说辞。

秋七月,新市兵王匡等进攻随,平林人陈牧,廖湛复聚众千余人号为平林兵以与之相呼应王莽诏书责让廉丹说:仓廪已经费尽了,府库已经空虚了,可以发怒了,可以决战了。将军受国重任,不捐身于中野,将无以报恩塞责。

廉丹惶恐,连夜召其掾冯衍问策,将此书拿给他看。冯衍因对廉丹说:张良以五世相韩,椎秦始皇于博浪之中。将军的先祖,为汉朝的信臣,新室之兴,英俊不附。如今海内溃乱,人怀汉德,甚于周人思召公。人所歌舞,天必从之。如今为将军计,不如屯居大郡,镇抚吏士,砥砺其节。招纳雄杰之士,询问忠智之谋,兴社稷之利,除万人之害。则福禄流于无穷,功烈著于不灭。强于覆军中原,身膏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

廉丹不听。冯衍,是左将军冯奉世的曾孙。冬,无盐索卢恢等举兵,反城附戝。廉丹王匡攻拔之,斩首万余级。王莽遣中郎将奉玺书慰劳廉丹王匡,进爵为公。封吏士有功者十余人。

赤眉别校董宪等数万人在梁郡,王匡欲进击之,廉丹以为新拔城,士卒疲劳,应当先休士养威。王匡不听,引兵独进。廉丹只好引兵跟随。合战于成昌,兵败,王匡逃走,廉丹使军吏持其印绶节符交给王匡说:小儿可走,我不可。遂反身迎战,战死。校尉汝云王隆等别斗,闻廉丹死难,都说:廉公已死,我们还能为谁而生?驰奔敌阵,皆战死。

国将哀章,自请愿平山东。王莽遣哀章驰奔山东,与太师王匡并力。又遣大将军阳浚守敖仓。司徒王寻将十余万屯洛阳镇南宫。大司马董忠养士习射中军北垒。大司空王邑兼三公之职。

初,长沙定王刘发,生舂陵节侯刘买,刘买生戴侯刘熊渠,熊渠生考侯刘仁刘仁以南方卑湿徙封南阳白水乡,与宗族就在这里定居了。刘仁卒,子刘敞嗣位。值王莽篡位,国除。节侯


状态提示:卷三十八 汉纪三十(4)--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