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都市现代>隋唐70年征伐高丽全录>第六章 九军尽没
最有谋略,杨广命各部将领都听他节制。于仲文兵发乐浪道,向东开进,挑选瘦弱的马、驴几千头,放在队伍后面,于大军后队暗藏精兵。高丽兵果然袭击于军后部,想劫持他们的牲畜,于仲文见高丽军中计,率精兵回军发动猛攻,大败高丽军。高丽军再不敢在路上对隋军进行阻击了。

沿途袭扰的高丽军只是小患,随后更大的难题又浮现出来。在大隋国内行军,军需尚有保障。一旦进入高丽的国土,所需物资只能依靠士兵携带。在宇文述的军团里,要求士兵们随身带着可供给百天之用的粮食、草料,加上甲胄、武器,辎重,每人负重150斤以上,压得士兵们苦不堪言。为了怕军粮不够,宇文述严令:士卒有丢弃粮食者斩首!可是照这般负重行军,没饿死先累死了,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每到宿营之地,士兵们就撅着屁股在在帐篷里面偷偷挖坑,把粮草等物埋起来,以减轻负重。可惜保得了双腿,就得委屈肚子,队伍才走到半路,粮食已快要吃尽了。

大军勉强开拔到鸭绿江边,正准备渡江,敌营来了大人物。高丽第一名将乙支文德只身过江,到隋军大营声称投降。杨广曾下过密旨给于仲文和宇文述,特意指出要生擒婴阳王高元和乙支文德二人。大隋皇帝都知道这员名将,把他列入与高丽王等同的地位,可见乙支文德名气之大。

乙支文德对高丽忠心耿耿,这一次来并非真降,只是想借机一探隋营虚实。隋军主将于仲文等人原本要将乙支文德关押,却被抚慰使刘士龙阻止,要将乙支文德放回,再去招降其他高丽兵士。慰抚使就是前文提到的受降使者,不受大将管辖,直接对皇帝负责。于仲文惹不起,只好放乙支文德回去。刚刚放虎归山,于仲文转念便萌生悔意,违抗监军的命令尚可在皇帝面前辩驳,放走敌军大将,日后不知又要经历多少血战,伤亡多少将士。遂赶快派人追赶乙支文德,骗他回来隋军大营说有要事商议。乙支文德单刀赴会,已经是九死一生,如今龙游大海,哪里再肯回去。于仲文急了,立刻撕破脸皮,派骑兵再去追赶,准备以武力强行擒拿乙支文德。此时乙支文德已与部下会合,转身与隋军作战,且战且退,隋军再想抓住乙支文德已是再无可能。大为得意的乙支文德,写了一首诗送给于仲文:神策究天文,妙算穷地理。战胜功既高,知足愿云止。劝他退兵。于仲文见强取不得,只得怒目又转笑脸,再写了一封回书好言招降,乙支文德不再理他,将营寨烧毁后全军撤退。这样一来一往,竟然留下了朝鲜历史上最早的一首汉诗,亦可见乙支文德文学造诣也颇高,可谓文武双全。

乙支文德身为一军之主将,敢于孤身前往敌营中,探得敌情又能从容全身而退,这一份胆识谋略,令人钦佩,不愧是高丽第一名将。

乙支文德跑了,隋军大营的军事会议上诸将吵成一片,于仲文提议继续进兵,追击乙支文德。军中最为缺粮的宇文述已锐气全无,以将士饥馁为由,想要撤退。两人争吵不休,怒目相视。于仲文对宇文述近乎怒吼的说道:将军依仗着十万之众,却不能打败小贼,有什么脸面去见圣上!我这次领军出击,一定不会成功!宇文述厉声发问:你怎么知道无功?于仲文说:汉代名将周亚夫为将之时,见天子而军容不变,凡军中决策由一人作主,所以功成名就。现在我们各安心思,怎么能战胜敌人?!宇文述哑口无言。毕竟于仲文是皇帝任命的九军主将,宇文述等人不得已,只得听从于仲文的命令,渡过鸭绿江继续进兵。各将深恐于仲文向皇帝奏报其怯战,都强打精神,宇文述更是奋勇争先,率领部下行进在诸军之前。

乙支文德在诈降探营时,见隋军士卒个个面带饥色,便知道隋军已经缺粮,于是与隋军交战,稍有接触,便下令撤军,一天之中故意战败七次,引诱隋军追赶,隋军疲于奔命,却捉不到高丽军的主力进行决战,不能速战速决,粮食越发不够吃了。

宇文述在一天之内,自以为七战七捷,依仗着突然而来的胜利,又迫于与皇帝与主将的压力,率军紧紧咬住高丽军,不断发动进攻。在鸭绿江和平壤之间有一条萨水(清川江),隋军追击到萨水时,江水很浅。于是便涉水过江,在距平壤城三十里处,凭借山势扎营,经历了这一番行军战斗,隋军已经耗尽了最后一点体力和粮食,已是强弩之末,再无力攻击平壤城了。

而此时乙支文德又出一条毒计,令士兵在萨水上游修筑堤坝蓄水。名将用兵,天时地利皆为杀人的兵刃,可随心而用。萨水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正在日夜磨砺锋芒,高高悬于隋军头顶,可怜隋军将士还全然不知,一面忍饥挨饿,一面幻想着奇迹出现,高丽军能够开城投降。

乙支文德真是欺负大隋无人,竟然又派使者来宇文述营中诈降,向宇文述请求说:“假若隋军能退兵,就一定让高元去朝觐见大隋皇帝。此时,宇文述的部下已是疲弱不堪,饿的兵器都拿不动了,而眼见着平壤城险峻坚固,易守难攻,明知是假话,也只能当做真话相信。乙支文德的降书正中宇文述下怀,有送上门来的借口退兵还等什么?隋军连夜毫不犹豫的拔营而去。

宇文述毕竟是百战宿将,知道高丽兵一定会趁机发动进攻。他将队伍列成方阵行进,以战车、坚盾、长槊、弓弩防住外围,高丽军


状态提示:第六章 九军尽没--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