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一晃十三个月的时间过去了。
如今是熹平四年,五月十二日。
塞外蓝天下,绿地依旧,牛羊成群,空中飘荡着牧民辽阔的歌声。
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纵横交错在仿佛广阔无边的草原上。
一座座城镇拔地而立,具有华夏古典建筑造型的房屋,出现在了草原上。
一堆堆坟头和一块块用汉字写着墓志铭的墓碑,组成了城镇外的公墓林区。
过去的野蛮与落后,正快速地迈向文明与先进。
汉化令推行以后,大大小小成百上千个宣传队,不断深入诸羌与南匈奴之地,日日宣讲汉化政策,阐述平民、公民之权益。
再加上各部落酋首的投靠与推动,刘曜所执行的汉化,已经初见成效。
以往逐水草而居的牧民,逐渐习惯了定居在城镇里,甚至深深喜欢上了热闹繁华的城镇生活。
因为城镇之中,有酒肆、茶楼、餐馆、商场等各种各样的商业机构,他们在酒肆里可以喝到从来没喝过的美酒,在茶楼里可以品尝来自汉帝国南疆的上等好茶,在商场里能够欣赏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及买到物美价廉的各种生活用品。
这样的生活,恐怕没有哪个羌地或南匈奴的牧民能够拒绝。
水泥路的修建,让各个城镇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时常举办的历史故事舞台剧,更是通过古圣先贤的伟大故事,让那些牧民们感受到了身为天朝上国之民的荣耀与自豪。
那用钢筋与水泥建筑的巨型粮仓,不仅坚不可摧,更是水火不侵。
牧民们只需要将草原上的牧草收割之后,晾干存储在粮仓之中,哪怕冬天的风雪再大,天气再寒,牲畜照样有干草可吃!
他们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在雪冬来临之后,担心帐篷会被大风掀翻,被大雪压倒,担心牲畜会被冻死,担心牲畜没有吃的而被饿死!
过去他们想都不敢想的生活,竟然在短短一两年的时间内变成了现实!
不仅如此,为先人修坟立碑之后,他们可以随时去坟前祭拜自己的祖先,通过祭拜仪式与先人交流,祈求先人在天之灵保佑。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楚王刘曜推行汉化政策之后,给他们带来的变化!
当然,之所以汉化会进展的相对顺利,除了让牧民们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权益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诸羌、南北匈奴跟汉帝国也打了上百年的交道,牧民们多多少少受到过汉家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诸羌等边外异族高层,皆以能说汉话为荣。
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基础在,刘曜推行汉化才能相对轻松。
尽管也有牧民冥顽不灵,拒绝改变过去习俗,接受汉化。
但当身边的牧民一个个住上了新而美的房子,拿到了归属于自己使用的牧场的使用契约之后,那些不愿改变的牧民松动了。
而当坚不可摧、水火不侵的巨型粮仓建立之后,曾经拒绝改变的牧民,彻底选择了汉化。
在生存问题面前,牧民们会做出明智的选择!
随着一个个不愿汉化的牧民接二连三的主动接受汉化,越来越多的羌人牧民与南匈奴牧民,主动向刘曜的楚王国靠拢。
他们想拥有一小块归属于自己使用的牧场!
他们想在严寒雪冬里坐在炕上吃着牛羊火锅!
他们想拥有更好的生活!
只需成为天朝上国的子民,这一切都将变成现实!
长安,宫城之中,武德殿。
刘曜在上个月巡视了凉州边境与并州南匈奴地区汉化牧民的生活状况后,将楚王国的军方高层及部分中层将领召集到了这里。
既然汉化进展顺利,许多汉化区域已经设县立乡,成为楚王国的领土。
解决了诸羌与南匈奴这两个楚王国西北部与北部的不稳定因素后,那么,下一步,就该对西域动手了。
而且,随着去年与今年两届官考的成功,楚王国的基层官员已经得到了极大的补充,楚王朝廷对汉化区域的控制力也随之越来越强。
两届官考下来,已有近六万士人晋升成为楚王国的官僚阶层。
在刘曜刻意的影响下,新的基层官员,有六成以上都是寒门出身。
这些新晋官员,通过官考之后,自动成为了忠义学社的成员。
而学社犹如一门派,其创立者是刘曜,如此一来,这些新晋官员在名义上就成为了刘曜的门生。
秦汉之人最重规则,最喜欢规则,也最盲目崇拜和维护规则。
比如收钱肯定办事的官场潜规则,又比如举人不避亲的举荐潜规则,再比如有仇必报的社会lún_lǐ规则。
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样的社会规则,在古代中国一直未曾变过。
效忠刘曜不仅是效忠君主,更增加了一层孝顺师父的含义。
自此开始,“君父”一词诞生于世。
刘曜手下有这样一批“门生”,在社会规则“老师如父”的影响下,他相信,再过五六年,当新兴的士人集团站住脚,未来在宋朝出现的士大夫阶层恐怕就会提前问世,而旧有的世家大族影响力则会彻底跌下神坛。
此消彼长之下,新兴的士人集团成为了刘曜掌控地方的工具,强宗世宦对地方的控制权遭到了极大的削弱。
如今两届官考顺利完成,楚王国一切步入正规。
诸羌、南匈奴已逐渐被汉化,北匈奴也成为替楚王国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