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三年,二月十七日。
辰初一刻,即上午七点十五分。
刘传千按时来到武德殿,发现刘曜正在殿前面的院子里演练剑术。
他不敢打扰,也不敢出声,选了一个靠拐角的位置,中规中矩的站着,静静等待。
刘曜已经在去年九月称王,立了社稷宗庙,身上的威严一日比日厚重。
刘传千、刘传喜过去给刘曜当了多年的侍卫,后来朱大鸿被刘曜收入门下,他们兄弟二人才开始到军中任职,替刘曜治军。
他们兄弟二人像刘彪一样,是从小陪伴刘曜{刘表}长大的人,对于刘曜的忠臣与感情,自然不必常人。
过去刘曜以郡尉身份治理益州郡的时候,他们这些家臣有时候说话虽然也注意言辞,但往往很少去拿捏或者说三思而后言,基本上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
即便有些话说的不对,惹刘曜不痛快,那也是寻常之事,刘曜不会放在心上。
当年,刘曜是家主,他们是家臣,大事小事,好事坏事,都是围绕一家之利益展开。
就算犯错被处罚,那也仅仅是家主对家臣的惩治。
严重的受皮肉之苦,轻一点的下不为例。
不算犯罪,更不是犯法。
现在却不同了!
相比之过去,刘曜与他们的身份又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此时的刘曜的君,他们是臣,君臣之别,君臣之礼不可废!
若是出言顶撞刘曜,等于目无君上,可不是遭受一次皮肉之苦就能抵消。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并不全是说君主喜怒无常,一言不合就治罪,而是因为君臣之礼,让很多人丢掉了前途甚至是性命。
比如那些政治情商为负数的人,仗着自身才能,忽略了君主的威严{面子},在本人无意的情况下的损了君威。
倘若君主大度,不去计较,一旦其他人也仗着有几分本事,都这样做,那这个君主还有什么地位可言?
君主若还想当君主,就必须维持君威,保持君臣之礼,否则秩序一乱,社会就会乱!
古代的繁文缛节不可取,但适当的规矩之礼却必须保留。
正是因为身份的不同,才需要礼仪来彰显各自地位高低,维持整个社会秩序的运转。
刘传千、刘传喜兄弟二人从小就是被父母当成刘曜的护卫来培养的,身体素质要高于一般人,后面又有统军的经历,一动不动站两个时辰还是能做到的。
自从刘曜开始履行三王约定之后,每天早上打拳、站桩和练剑的时间,分别增加了一倍,甚至晚上也会站桩,以此恢复体力。
幸好有政事堂十二堂部替他解决了许多常规的政务,即便如此,也依然让他耗费了大量的精力。
太学分院短期培训班的开展,关系着士人数量的提升。
各县太学分院的新建与对读书人是否拥有士人身份的判定,同样关系着士人数量的提升。
与士人息息相关的忠义学社,乃是刘曜用来管理和控制士人阶层的工具,他必须保证每一个郡县的忠义学社不能成为私人之物。
而且他还要平衡各方利益集团,既不能让一家独大,也不能出现一盘散沙的情况,否则都不利于忠义学社的发展。
此外,合作社制度的推广、生产队的建设、编户齐民授田等一系列用来鼓励生产,增加百姓收益的政策,都需要监督与及时的处理下面反应的种种问题。
由于百姓集团一直都有对义客生育奖励的福利,有关生育奖励的执行等一套流程,都有成熟的经验。
也只有这个方面不用刘曜过多的操心,其余如上述忠义学社的组建、生产队与合作社、编户齐民授田的推广等,都需要他紧抓不放,才能确保出成绩。
尤其是今年的四月份,楚王朝廷还将按照计划,举办第一届的官考。
从去年八月下旬刘曜开始执行新的取官制度之后,任何人若想做行政官,都必须有士人证明。
所有读书人,自认为才具足以成为士人的,皆可找忠义学社开具一份士人证明。
截止时间是今年的三月底,一旦超过期限,以后任何读书人想要成为士人,只有四种途径。
第一种,参加太学分院的短期培训,三个月进行一次考核,考试合格者,朝廷会授予良士证书。
这种途径也是短期内为培养士人而施行,刘曜明文说过,三王之约结束之后,这种脱产式短期培训就会撤掉。
刘曜这么做等于是告诉那些中小地主,希望家中出官员的抓紧时间了,过了这村可就没这个店了。
第二种,通过察举制被县里三位中正官推举出来的读书人,朝廷会授予贤士证书。
第三种,通过官办的学府或私人学塾培养,参加一年一度的科考,考试合格者,朝廷会授予进士证书。
第四种,通过乡里三老推举制度,脱颖而出的才俊之人,朝廷会授予良士证书。
未来,刘曜会给退役的军人授予良士证书,让军人参与到乡里的治理。
官考乃是非常大的事,何况是第一届官考!
刘曜若不能维持身体的优良状态,对手下政事堂的政务紧盯不放,那么他接下来的很多计划恐怕将会流产!
比如他这次约见刘传千,就是为了让他去办一件事。
“拜见大王!”
刘传千见刘曜收了利剑,向自己走来,连忙躬身行礼。
刘曜接过侍女递上来的毛巾,擦了擦双手,又将剑身擦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