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穿越重生>天下豪商>第1503章 打不死的工业化小强

发生在共和226年9月19日、20日的姜山战役,是以两宋联军的惨胜和周军的惜败而告终的。

根据后来解密的双方档案比较,获胜一方的损失其实比败逃的周军还要大得多。

在不到18个时辰激战中,两宋联军的伤亡和失踪人数多达15000余人!而周军的损失不到10000人。这还是因为在慌里慌张的撤退被西宋的骑兵师追击了一把,否则周军的损失最多就7000人,连两宋联军的一半都不到。

西宋最精锐的军队,居然被一群第一次上战场的周**人打得损失惨重!

这实在是出乎了当时所有的人预料。

所以在姜山战后,双方指挥官提交的报告中,出现了非常有意思的情况。宋军这边,赵良将高估了自己所取得的战果,认为已经将阻挡自己的周军一个军约5万人完全击溃,毙伤和俘虏的人数超过2万。

而周军这边,则低估了宋军的损失。他们报告的击毙、俘虏人数为一万左右,和自己的损失相当。

因此姜山之战,在当时就被判定为两宋联军的胜利。

赢得了姜山惨胜的赵良将顾不上部队的疲惫的损失,在9月21日就率领取胜的部队转向了东方——这在后来被认为是重大失误,因为给了武元镇所部恢复元气的时间。

不过在当时,赵良将也不敢无视推进到北舞镇的周军第19步兵军的存在——这个军是从淮河防线上开来的,顺着汝水用蒸汽拖轮拖拽的木船拉运到郾城,然后再由陆路西进的。

在赵良将集中主力打击武元镇的周军第18军的时候,派出了一个师去吓唬周军第19军。在19日、20日两天,这个师和周军第19军发生了频繁的前沿接触战,也蒙受了相当大的损失。

而在这一系列的前沿接触战中,西宋引以为傲的骑兵和枪大夫居然吃了不少亏。枪大夫再努力练打靶,也弥补不了装备上的劣势。

共和军的散兵使用的线膛枪、huǒ yào和子弹可是机器工业的产品!

而枪大夫们用的都是手工工场生产出来的装备,根本比不了。

所以共和军的散兵手里的线膛枪,就是比枪大夫们的线膛枪打得更远也更精准。

双方的骑兵同样存在差距!也是zhōu qiáng宋弱。周军骑兵的马匹和使用的骑兵线膛枪和阻击枪,都比西宋骑兵要好,连胸甲都更加坚固而且轻薄。

在这种情况下,赵良将可不舍得用宝贵的骑兵和枪大夫去屏蔽战场,宁愿用一场堂堂之阵打败周军的第19军。

可是这个周国的第19军在得知了第18军败北后,采取了保守的避战战术。一方面利用骑兵和散兵的优势遮蔽自身;一方面则沿着汝水向郾城撤退。

赵良将率部一路紧赶慢赶,最后也没赶上周军的第五军,反而被对方牵着鼻子走了好几天。等周军第五军缩进郾城大棱堡死守时,赵良将的人马都筋疲力尽了。

而且这位大宋头号名将在追击第19军的途中已经研究过姜店镇之战了,所以他对郾城攻坚也没了把握——郾城的棱堡好对付,总会有火力死角的。可是郾城棱堡之内还有不少高大建筑物呢,这些可都是一个个的小堡垒……

所以在周军第19军退入郾城后,赵良将就立即率兵返回了姜店镇。在姜店镇休整了两天,等候2个从襄阳府开过来的东宋步兵师抵达后,才再一次开始向襄城挺进。

而此时,已经是共和226年9月27日了。

也就是说,赵良将在姜山战役后耽误了整整7天,才再一次向北挺进。

而为了保护自己的后路,赵良将又在姜山和姜店镇、汝坟镇各留了一个师{西宋的第七师和第十师},才率领11个师的重兵集团北上。

然后赵良将就在襄城以南的汝水北岸遇到了让他大吃一惊的事情。7天前刚刚被他打败的大周共和军第18军,居然已经恢复了元气,开始在汝水北岸布防了。而且人数好像比之前还多了一些,难道是援兵大至了?

一种很不好的预感开始出现在赵良将的心中了……大周共和国的一亿八千万人一旦动员起来,几乎拥有无穷的战争潜力。

只有几百万军户、枪大夫人口的西宋在大周面前,简直不值一提啊!

预感再不好,赵良将现在也不能轻易放弃。于是他就在9月22日率兵东进,在襄城东南的临颍县境内东渡汝水{汝水在这一带弯弯曲曲的,一会南北向,一会东西向},然后直扑颍昌府城而去。

扑击颍昌府当然是虚招,目的只是为吸引襄城附近的周军前来决战。

他的围点打援之策果然取得了成功,而且还是双份的成功!

被包围颍昌的十几万宋军吸引过来的不仅是恢复了元气的共和军第18军,而且还有在郾城得到了加强的共和军第19军。

面对从西、南两个方向开来的两路敌军,赵良将只能故伎重演,以一个师的兵力去牵制第19军,以一个师的兵力看守颍昌府城。再以余下的9个师西进迎击第18军。

而当赵良将的9个师和周军第18军在颍昌府长社县境内遭遇时,赵良将吃惊的发现从襄城方向过来的周军数量比之前在姜山遇到的还要多!

不止一个军,至少有一个半军甚至是两个军。

很显然,襄城方向的周军第18军不仅恢复了元气,而且还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原来大周共和国的军事动员,在战争爆发后的近一个月内,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效果。

河南省所属的州府已经完


状态提示:第1503章 打不死的工业化小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