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都市现代>光影风华>第82章:表演

长长的轨道,六米长的摇臂上吊着一部电影摄影机,随着工作人员的打板,穿着红色花棉袄跟肥大棉裤的章紫怡从左跑到右,时不时的回头,然后顺着路跑远。

这是章紫怡第一个镜头,也是开机之后第一个。

大导演的戏很难拍,这是行业内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大约就是因为要求高,必须发挥极高的水准才能过关,开拍的第一天,章紫怡就遇到了难题。

作为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绝对的女主角,如果章紫怡发挥不好,就会严重影响拍摄进度,所以只能一遍遍的磨。

老谋子对章紫怡的要求一开始就非常高,一场招娣见到骆长余之后奔跑的戏,整整磨了一个小时,拍了十几遍才过关。

电影的拍摄镜头不是按照剧本剧情发展来拍的,而是先分解成片段,再分解成镜头,通过场景综合考虑,然后组成了分镜头脚本。

分镜是在文字脚本的基础上,导演按照自己的总体构思,将故事情节内容以镜头为基本单位,划分出不同的景别、角度、声画形式、镜头关系等,等于是未来影片视觉形象的文字工作本。

分镜可以说它是影片的拍摄计划和蓝图。

一个镜头拍摄完,已经把章紫怡跑得气喘吁吁,折磨得不轻,主要是走路的方式,走位,对镜头的敏感度这些方面要求很高,偏了慢了近了远了都不行,这点不单单是考验她的表演功底,也在考验她的天赋。

像因为马尔泰若曦一角大红大紫的刘师诗就说过,她一开始拍戏根本就不会找镜头,还是到了13年才学会,可想而知这个难度。

拍摄的一整天都没有周白的戏,老谋子第一天的拍摄基本都是在磨练章紫怡的镜头感,具体过了多少还不一定,说不得还要补拍。

没有戏不代表周白没有事情做,在片场仔细的观察电影拍摄是他的主要工作,次要工作则是给工作人员帮忙搭把手,空余的时间就找李老太太聊聊天,请教一下电影问题。

《我的父亲母亲》的故事大概是20纪五十年代,一个家住县城的青年骆长余,自愿到三合屯当老师,结识了屯里的姑娘田招娣。两个人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那场爱情感人至深。就在那一年,骆长余被错划右派,招娣一直在默默等待。几年后,骆长余结束“改造”,重回三合屯,与招娣结了婚,并且生下了儿子骆玉生。

周白的戏很零散,他第一次拍摄的时候,已经是三天之后,拍摄的是他坐着牛车进三合屯的戏,这是他第一个镜头,远景。

拉车的马高大健壮,油亮的皮毛在阳光下闪着柔光,看去充满活力,周白就坐在马车上。

周白穿着一件中山装制服,衣兜里别着钢笔,只是头型“惨”了点儿,脑袋四周都剃得光光的,只在脑瓜儿顶上留了一层头发,三七分,气质再好怎么看都有点儿愣头愣脑,而这正是当年最为时兴的发型。

车上还有另外两个人。一个是赶车的车把式,一个是前来接他的村长,不是专业演员,而是当地的村民,剧组在坝上草原拍摄,群众演员也在这里挑选。

长镜头,还是很远的那种,周白他们的声音也不会录进来,毕竟摄影机在上百米之外,周白特自然的坐在上面,跟赶车还有饰演村长的老乡聊着天。

“老乡,第一次表演会紧张不?”带着冀地口音,周白问。

“还行,导演说了,额们平时赶车什么样现在就怎么样就行了,娃儿恁是额们这里人?”赶车的说道,赶个马车对他们而言那是家常便饭,不算什么难事。

“饿不是咧,刚学了不久,像吧?”周白笑笑说道。

“恁还别说,还真是像模像样的,刚才我都以为恁是额们这里的。”

“是吧,再过一段时间,那就是您们这里地道的口音了,以后别人问额,额就说是丰宁坝上的。”

等到马车走近,镜头中纳入了更多的人,因为电影中就是如此,这一天像过年一样热闹起来。屯里几乎所有的人,都聚到屯头来了。男人,女人,老人,孩子,这些人都是当地人扮演的,就是瞧热闹嘛,本色出演。

这场戏没有出什么太大的岔子,拍了三遍就过了,前面两边主要是因为村民的肢体动作有问题,然后重拍了,第三遍幸好就过了。

接下来的镜头,就是骆长余与招娣见面的第一场戏,恰好这是《我的父亲母亲》中为数不多的群戏,虽然非常的短暂,可群众演员的表演是个难题,老谋子不但给周白跟章紫怡仔细的讲戏,更是对群众演员做了指导。

马车停下来。马打着响鼻儿,马的身体湿漉漉的。周白和村长下了车,人们立刻围过去。

村长大声说:“这就是来咱们三合屯教书的先生,姓骆,骆先生!”

周白仓促说:“啊,别叫先生,叫老师,叫老师就行……”,话语中带着点当地人的口音,但又有不同,手连连摇摆,有些些不适,但没有表露出来,这是初入一个环境接触一群陌生人的反应。

此时的他,带着点局促,感受到村民们的热情,被人群围起来,有些许的紧张,不过他依然努力保持着文化人的那种温文。

这是周白第一个中景镜头,实际上随着进入状态,如果不是老谋子喊停,他还依然是沉浸在表演中。

到拍章紫怡的镜头了,别看是对视镜头,实际上是分开拍摄,因为中间隔着人群,距离不小,根本不能已经到


状态提示:第82章:表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