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仙侠修真>龙飞凤舞之穿越到宋朝>第二十八节穿越到大宋教历史 4

小飞不知疲倦的继续说道:“大宋的文明程度远远高于当时世界上的任何国家。宋朝在当时蛮夷、异族的眼中是天国,是伟大的国度。宋人在外国眼里是优秀的人、高贵的人。所以外国、蛮夷们如此高看宋朝、高看宋人也不足为奇的,所以在座的你们应该作为一个大宋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才是。”

他接着眉飞色舞的说道:“大宋其实更应该被称为大宋帝国,它真不愧为名符其实的中国——中央之国,中兴之国。宋朝10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10余个增加到40个,汴京和临安继长安,洛阳和南京之后成为世界上第4,第5个超百万人口的城市。宋朝首都开封,比唐朝首都长安更加繁华,更加开放。可谓是‘八荒争凑,万国咸通。’‘万国舟车会,中天象魏雄。’来中国的异族,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远远超过唐朝。唐朝的外国人大都来自亚洲西域、阿拉伯、朝鲜、日本。而宋朝除了这些地方还扩大到非洲、欧洲等地。可以说,宋朝比我们想象中无比开放,无比繁荣的唐朝是更加开放,而繁荣的。

大宋的商人更加活跃,《中国古代经济简史》指出——宋代的船只已经航行于印度洋各地,包括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次大陆、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甚至达到非洲的索马里。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感慨——直至11、12世纪以前,中国人并未显示商业上的才干。但打那(宋代)以后,经商能力便成为中国人最卓越品质之一。

而大宋人特别受到海内外各民族的尊重,每到世界各地必然受到当时人的热烈欢迎,就差当地百姓举着鲜花,铺着红地毯夹道欢迎呢。宋朝人到高丽,‘是宜高丽人迎绍之日,倾国耸观而欢呼嘉叹也!’,宋朝人到印尼爪哇、苏门答剌二岛,“中国贾人至者,待以宾馆,饮食丰洁。’

小飞微微一笑,继续说道:“所以自然而然有了这样的趣谈,《清波杂志》记载——倭国(日本)一舟飘泊在(宋)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妇女悉被发,遇中州(中国)人至,择端丽者以荐寝,名‘度种’。这则记载说日本妇女来到宋代中国,遇到宋朝美男子要主动献身,目的是生下后代,给日本改良人种。宋人洪皓在《松漠纪闻》记载——回鹘自唐末浸微,本朝盛时,有入居秦川为熟户者。女未嫁者先与汉人通,有生数子年近三十始能配其种类。媒妁来议者,父母则曰,吾女尝与某人昵,以多为胜,风俗皆然。今亦有目微深而髯不虬者,盖与汉儿通而生也。这则历史记载大意是说在宋朝时回鹘的年轻女子未嫁而与宋朝汉人先**的传统。但回鹘人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嫁女儿时回鹘的父母们会自豪的宣扬——我女儿曾和哪个汉人**生活过,并以与汉人**人越多越为光容。所以回鹘后代有大量的混血儿,他们都是宋代汉人的后代,也算是促进了中华各个民族的大融合吧。”

小飞不是特意给那些小朋友翻译成白话文,他们一听就明了,显然是刻意对我说的。不过真是小瞧我了,虽然我在现代社会的文言文学的有些差强人意,但是好歹也在古代呆了些年头了,这些简单的话怎能难倒我?不过想着,想着,我突然想到了以前在现代社会的时候,在网上经常无意间浏览到《西方女人为何不嫁中国男人》诸如此类的文章,真是今非昔比呀。

不过那里面写道的观点倒甚为有趣,为什么不嫁中国男人呢?理由有如下几点,第一是中国男人普遍不够帅气,不够高。首先是脸太平,不像西方男人那般高低起伏,有棱有角。第二是大多中国男人不够性感。怎么不够性感呢?据说因为胸前没毛,一马平川。而西方人认为,男人性感体现是被太阳晒成古铜色的皮肤和胸前的茸毛,再喷上些香水,足以迷倒众多女士。我对这一观点不敢苟同,因为如此看来的话,最性感的是喷上点香水以后的大猩猩。第三点,不少中国男人缺乏幽默,不过我认为东方人也是懂幽默的,不过与西方人的幽默不可同日而语。第四点,很多中国男人风度不够。不过这倒确实有几分道理。在西方,女士优先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特别是到了生命攸关的危难之际之时,作为男人,要把生存的机会留给女人,如同我们记忆犹新的那部电影《泰坦尼克号》一般。

可是都是中国人,为什么一千年前的中国男人招人喜爱,炙手可热,外族姑娘争先恐后的送上门。而一千年后的结论却截然相反呢?简直是送上门去也无人问津,备受冷落,不得不让人思考其中的缘由,此时此刻大宋的回鹘人、日本人为何如此高看宋人?为何以把自己的美女献给宋朝男人而引以为荣呢?而千年之后又如此大相径庭呢?

正在我遐想连篇的时候,小飞铿锵有力的话语正好诠释了我的疑问:“因为这一切缘自宋朝当时先进的国际地位、宋朝的高度发达文明程度。宋朝无论是经济、文化、科技等等无不遥遥领先于世界。正如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说——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宋朝)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

小飞不等下面的掌声如雷,继续旁征博引起来:“著名历史学家漆侠指出——在两宋统治的时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


状态提示:第二十八节穿越到大宋教历史 4--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