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紫重就听父亲的话。
沿海的明军已经有了两万人了。
自从上一次朱常禧回来以后,金陵兵营的人马就又凑到了三万多人。
现在又走了两万了。
她还害怕吴一城这个小子突然之间就变了主意,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所以她连夜写了三封书信,让自己的亲信送去沿海。
这个时候可千万不要惹是生非。
吴一城虽然管不住自己,可是顾紫重却能够管得住他。
他看到了顾紫重的书信,果然就停了手。
其实那个时候他已经驾船出了海,追海盗追到了海上。
海盗在海上都还吃了败仗。
这金陵的朱家军果然非同一般。
倭寇和海盗们都不敢小瞧金陵了。
他们都收着点,不敢再过来了。
吴一城算是彻彻底底地风光了一回。
这一次吴一城凯旋归来,趾高气昂的。
顾紫重看他都笑了。
反正金陵兵营的人马都安全地回来了,顾紫重也就放了心,和他闲聊。
吴一城很是自豪地说出了自己在沿海的光荣事迹。
顾紫重不愿意听。
她表面上附和了一下,就把吴一城给劝回去了。
这夜,顾紫重收到了从京城传回来的书信。
公公大人飞鸽传书,急件。
因为朝廷又乱了。
小皇帝正想发威的时候,却碰到了硬茬子。
朝中东林党的几位言官,和宦官一族水火不容。
他们打了起来,竟然还牵扯上其他的武将。
朱常禧也牵扯进去了。
朱常禧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可是确实牵扯进去了。
他就是想逃脱,却也逃脱不出来。
毕竟朝廷里的其他几个世子爷看他就不顺眼。
大家都是世子,好日子过得舒舒服服得不敢吗?
就你能,非要带兵打仗。
朱常禧算是这些世子当中出了名的武将了。
还有一个燕平南。
不过燕平南离朝廷很远,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世子爷也够不着燕平南啊。
所以大家都把矛头对准了朱常禧了。
朱常禧压力太大。
小皇帝其实也是压力太大了,因为大家都在弹劾朱常禧。
朱常禧却百口莫辩。
什么东林党和宦官之间的勾当,朱常禧也有份。
顾紫重看了书信,心里就气不打一处来了。
子善哥这是招谁惹谁了?
顾紫重放了书信,心里却还是不能平静。
清儿来给她安慰。
她却对清儿不屑一顾。
清儿当着她的面,念出了一大段的诸子百家典籍来。
这下子可把顾紫重给说来劲了。
顾紫重没有想到清儿居然这般有能力。
她像清儿这么小的时候,还大字都不识一个呢。
所以她俯身去问清儿,究竟怎么个解决法。
清儿哪里知道?
他就知道给顾紫重提一提意见而已。
顾紫重担心的是子善哥再受不了冤枉,直接和小皇帝较上了劲。
这就不好了。
不过清儿却有他自己的见解,因为清儿上来就对书信的来源产生了质疑。
朱王爷不知道现在的情况吗?
他吃饱了撑的,干嘛要送回来这么一封书信啊?
顾紫重当即就清醒了过来,又把书信掏了出来。
清儿就指给她看:“娘亲您看,这几年的笔迹很像爷爷的笔迹。可是……却不是。”
清儿曾经和朱王爷学过几天的书法。
顾紫重听清儿这么一说,这才怀疑。
对啊,这书信根本就不是朱王爷写的。
那会是谁写的?
清儿直言相劝:“既然这封书信的来处我们不知道。那我们就干脆装作不知道有这书信不就行了吗?倘若是自己人写的,我们会知道的。”
清儿说得有道理。
顾紫重把书信藏了起来。
竖日一早,她就和别人谈天说地的,就和没事人一样。
凤鸣还给她请来戏班子,给她解闷儿。
来来回回已经换了好多个戏班子了,顾紫重却百听不厌。
自从清儿懂事了,家里的大事小事顾紫重基本上都没有怎么管过。
她已经把家里的琐事交给了清儿去办。
尤其是办理账房的一些账目时,她都交给清儿去办。
清儿虽然一直在读诸子百家,可是他的算数却也是很厉害的。
这一点就连凤鸣都不及。
凤鸣都这么大的年纪了,在她看来,出去买个菜买米面什么的,她都要在身边带着一个账房,还要带算盘去。
所以在这一点上,凤鸣算是十分佩服清儿了:“人家都说,男孩子的脑袋十分的好用。现在看来,果然如此。清儿连算盘都不用,只是动一动手指头,便将账目梳理得一清二楚了。”
顾紫重当然很自豪了:“我生出的孩子能差得了吗?将来我还要让清儿去考科举呢。他最好也给我来一个连中三元。这样的话,我便能够名垂青史了。”
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
这三次考试都是第一名。
这在往前的几个朝代,基本上都是寥寥无几的。
顾紫重还真的期待,自己的清儿倘若能够考取一个功名,那就很给她长脸了。
她心里是这么想的,结果她的这个想法就传到了清儿的耳朵里。
也不知道谁说出去的。
反正清儿听了以后,更加发奋读书了。
听说三字经,他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