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日月当空照中华>第四九四章 文人相轻

在原本的历史上,洪承畴在官场之上就与同僚处不好关系,因为杀俘杀降的事情,在朝堂之上没少受到御史言官的攻击和弹劾,虽然立大功无数,但是始终没有能够进入朝堂,没有进入内阁,这与他的人缘太差有着直接的关系。

也因此,本来想要重赏这几个文臣武将的崇祯皇帝,在刘宗周、刘鸿训等人领衔弹劾洪承畴,朝议纷纷数日之后,终于与内阁、军机处以及都察院,一起达成了共识。

文臣非军功不得封爵的制度不变,同时凡因军功封爵者,子孙无军功不得袭爵的原则也一样维持。

只是崇祯皇帝提议的平阳侯李邦华,变成了平阳伯,而皇帝提议的永宁伯洪承畴、静乐伯孙传庭,这一次,则失去了一战封爵的机会。

三天之后,内阁与吏部、礼部起草呈阅的封赏诏令,经过都察院和六科廊的副署,由司礼监送到了崇祯皇帝的手中,皇帝朱笔批准之后,司礼监用印,然后在发往军前的同时,经通政使司明旨颁行天下。

说起来也怪,不管是内阁也好,都察院也好,包括六科廊的给事中们也好,虽然内心里不太看得起武将,但是对于武将因为军功而得到封赏的事情,却往往相对比较宽容。

相反,对于同样是进士出身的文官因为军功而得到封赏的事情,则盯得很紧。

这个不是崇祯年间的特殊现象,而是整个大明朝持续了两百多年的一个特点。

这还不是说大明的皇帝们不想给或者不愿给,而是朝中的文官们自己,对这个封爵的事情看得很紧、把得很严,轻易不松口。

明初的时候大封功臣,先不说几十年后这些人的下场如何,最起码一开始的时候,对于文臣武将的功劳是同样重视的。

李善长、刘基、宋濂这些谋士文官,也都得到了爵位,李善长还得封国公爵位。

结果,到了后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官想要封爵简直难如登天,再大的军功也没有机会。

以胡宗宪平倭之功不仅没有封爵,而且还被朝中文官不断弹劾,最终被下狱论死。

也许,这个也属于是文人相轻的一种表现吧。

数日之后,朝廷封赏山西平贼之功的诏书到了军前,此时的李邦华恰好身在平阳府,得封平阳伯的消息传来,麾下众将以及山西、平阳众官都来道贺,而李邦华心中也是高兴。

只是当他知道其中内幕的时候,心中也是懊悔不已。

因为转呈通政司的一封弹劾洪承畴的奏折,不仅使得洪承畴和孙传庭失去了爵位,同时也让自己错失了封侯的机会。

洪承畴和孙传庭短时间内当然不会知道其中的内情,但是两人原本对于一战封爵,也没敢报什么奢望。

只是听说李邦华封为平阳伯之后,两人虽然不在一地,却在同时燃起了内心的希望。

军机大臣李邦华可以因为剿贼的军功封为平阳伯,那么他们将来岂不是还有大把的机会?

同样被朝廷点燃了封侯之望的,还不只是山西剿贼一线的这些个督抚们。

随着皇帝因为山西剿贼军功而封李邦华为平阳伯的诏书传遍天下之后,大明朝全天下的督抚们,都看到了除了入阁辅政之外的另一条进身之道。

除了李邦华因为剿贼之功得封平阳伯之外,其他的封赏也一起到来。

攻下了神南峪的卢象升,被提拔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顺德、广平、大名等地。

顺德、广平、大名三府之地地方虽然不大,但是属于北直隶的南面门户,战略位置重要,而且由原来的大名知府兼任三府兵备,升为名正言顺的巡抚,也算是仕途上的一次跃升了。

虽然管的地方没变,但是巡抚毕竟是巡抚。

有了巡抚的名义之后,就算是进入了地方督抚的圈子里,下一步不管是入朝为阁部官,或者直接成为总督,都算打好了基础。

洪承畴本人虽然没有任何封赏,但是,崇祯皇帝却从洪承畴和李邦华表功的名单之中,看到了洪启胤的名字,于是就把洪承畴的这个族兄洪启胤,直接任命为永宁州的知州,算是对洪承畴的一点安慰。

武将方面不用细说,除了李卑再一次被擢升为镇西营总兵之外,凡是李邦华报上来的有功将士,全数得到了晋升和赏赐,包括镇西营战死的裴家兄弟,也都追授官爵,进行了表彰。

原本历史上因为杀了王嘉胤而被崇祯皇帝直接提拔为副将的张立位和王国忠,这一次虽然没有被提拔为副将的职位,但是也得到了朝廷的任命。

王国忠因为杀死贼首“横天王”王嘉胤以及贼军“左丞相”王二的功劳,得授镇西营参将一职,准募两千青壮,驻守永宁州城,同时接受洪启胤的节制调度。

两千青壮自然要从石门关和神南峪俘虏的一万六千多山西籍贼军喽啰之中征集。

而张立位则被授予新成立的锦衣卫西镇抚司千户,今后在锦衣卫西镇抚司镇抚使胡一魁的手下,专门担负策反流贼头目、抓捕流贼亲眷的职司职能。

对于王国忠和张立位这两个人,不管是崇祯皇帝本人,还是山西剿贼一线的督抚们,其实都很放心,根本不担心他们会降而复叛,或者重新做贼。

毕竟这两个人可是杀了王嘉胤和王二,搞得神南峪贼军大营全军覆没的人啊!

若是今后再对朝廷有了二心,那可就是纯粹找死了。

历史上,王国忠在对战流贼的时候,因为


状态提示:第四九四章 文人相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