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青春校园>至高密令>第309章 溶洞生物

落水洞很长,在落水洞里足足前进了几百米,探险者才算进入一个比较宽敞的地方,这里是一个小型溶岩缝隙,地面稍有些湿润,表层一层非常清浅的水在缓缓流动。就这个水量,想要接满一矿泉水瓶估计都得半个小时。

这明显是地下水渗水,如果外面下雨,估计这里的水流就会变大,从这条缝隙的大小可以估算出这里形成时间并不太长,估计也就几百年的样子。

在喀斯特地形区,地面上的河流百川东到海,地下还有另一套百川东到海。这里作为一座山峰的封顶,估计就是一条地下河的起源地,或者一个支流的源头。

按照探测结构图的指引,探险者沿着水流方向继续深入地下,探险者在这探索的时候,巡天鹰正在它头顶上不住的盘旋。

现在巡天鹰的飞行高度已经降下来了,就在小山的上空不住盘旋,探测雷达对准探险者的方位,不停的切换不停的波段,一遍遍的扫描。在这种高精度的探测下,探险者周围的地质结构异常清晰的展现出来。

“试试超声波扫描!”

看着探险者在地下的溶岩裂隙中游走,孟阳决定测试一下相关的器官,先看看效果,别到需要用的时候发现不顶用可就坐蜡了。

随着孟阳的命令,探险者的头部开始发生变化,鼻子的位置上隆起一个凸起,耳朵开始扩张变大,本来的蜥蜴头上开始长出来一只蝙蝠耳朵。

吱!

一道人耳完全听不到的声波,呈扇形被发射出去,随后这些声波在周围岩石上不断的反弹、折射、反射,回波被耳朵收集起来,经过各种加工,慢慢将周围的地形勾勒出来。

对比红外视觉图像和探测结果,这个超声波定位精确度还是不错的,可惜它的工作范围有点短,只能扫描五十米以内的地形,再远就会出现模糊和错误,估计跟地形环境以及距离损耗有关。

“测试下结构探测。”

吱!

扇形声波这次没有向前发射,直接向探险者脚下的岩层发射出去,超声波打在岩石上,大部分反射回来,小部分直接深入岩石内部,不断向下传播。

声波在岩石内传播,一边传播,一边不停的发生各种折射,大量回波反馈会地表。这些回波被耳朵收集起来,岩石的内部结构和密度变化就被清晰的勾勒出来。

岩层探测距离只有两米多,超过五米已经完全无法采集到有价值的回波了。

“开启次声波探测器。”

超声波指向性非常好,但是次声波正好相反,它很难当做一种主动探测波来用,但它同样有价值。

环境中会产生大量的次声波,这些次声波多数比较微弱,但是大规模的地质活动和气候活动会产生强大的次声波,这些次声波就有了实际的探测意义,可以用来预警地质灾害和气候变化。

近距离的次声波探测,可以作为一种生物探测的手段,在灾难搜救中同样也有重要价值。

探险者的耳膜稍稍变动一下,开启了次声波接收模式。

周围嘈杂的次声波立刻显露出来,有气流流动造成的次声波,有山风略过树林的声音,有山体热脏冷缩不均导致的颤动,有水音,甚至还有生物内脏运动的声音......

这些声音仿佛背景噪声一样,经过山体的无数次折射和衍射,来源指向都已经彻底模糊掉了,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分辨这些声音是谁发出来的。

虽然多数次声波无法分辨出来源方向,不过一些距离比较近的声源还是能够被分辨出来。其中一个水体流动的声音,下方四十多米处。

“比较下探测图。”

调出探测图,探险者下方的四十多米处是一条暗河,暗河水量不大,大概每秒两三个立方米的样子,也就是一条小溪的水平。

“继续前进。”

暗河与这次的探索目标无关,它从探险者身下横穿而过,前行几公里之后会重新冲出地表,变成一汪清泉。

探险者已经深入地下近百米,溶隙内的温度恒定在零上五度左右,湿度不高,二氧化碳含量要比地表小很多。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被周围的水分子吸收,再次与周围的石灰岩结合,变成可溶性矿物质。一旦水流经过,就会把这些可溶质带走,慢慢侵蚀出石灰岩地层中独有的喀斯特地貌。

溶岩裂隙很快走到尽头,探险者出现在一个溶洞的侧壁上,这个溶洞里遍布大大小小的钟乳石,洞顶正有淋漓的水滴滴落下来,在溶洞底部汇聚成一条地下河。溶洞不大,只有十几米宽,地下河浅的地方只有半米深。

“转换成潜水模式。”

探险者趴在洞壁上开始变形,它首先长出一对腮,蜥蜴尾变换成鱼尾,二十来对小短腿由鹰爪向鸭掌变换。

很快转换完成,探险者爬下洞壁钻进水中,超声波和次声波探测仪刚刚打开,就捕捉到一些奇怪信号。通过超声波的勾勒,很快将声源的形状勾勒出来,这是一种长约二十多厘米的鱼。

“趋近观察,打开探照灯。”

探险者头部升起一只探照灯,这种灯由强化后的萤火虫发光细胞组成,这些发光细胞组合成一个小巧的手电筒形状,可以汇聚出笔直光束。

一束光出现在这个幽暗的溶洞中,这可能是数十万年来,这个溶洞里出现的第一束光。

光芒照亮了水底的镜像,一条全身近乎透明的奇怪鱼类出现在视野中,这条鱼像是一条放大拉长


状态提示:第309章 溶洞生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