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血战甲午>第四百七十一章 作茧自缚?

尽管得到了人数为一个班的地面作战人员的增援,但是这些被困在淄博的穿越众战斗力实在是太不堪了,绿漆区战情室里的大佬们对该地区穿越众所面临的局势都作了不太乐观的预判。

第一批增援部队是由重装工兵排的排长孔珩来带队的,吕向阳做出这样的安排多少有让孔珩组织这些穿越众构建工事抵抗待援的想法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让这帮粗胚靠自己能力向烟台靠拢是不怎么靠谱的了。

当“鱼鹰”运输机刚抵达清军新军和穿越众交战的现场时,这批刚被传送来的粗胚已经到了用“梅卡瓦”主战坦克自带的那门60毫米迫击炮苦苦支撑的境地了。以至于熊波在没有卸下增援人员和弹药物资的情况下,不得不驾驶着“鱼鹰”运输机打开后舱门用自带的枪在清军新军的阵线上来回的扫射几圈,这才给自己的顺利降落创造了合适的条件。

“这尼玛带着一辆主战坦克还特么被辫子压着打,最后还得老子开着后舱门来兼职干一回武装直升机的活,你们这也太扯了吧!”熊波在后舱门的机枪手告知弹药已经告罄之后,才在地面人员用烟雾弹标出的着落场上降落。

被“鱼鹰”运输机后舱门那挺7.62毫米机枪压制之后,这些清军新军士兵的士气也由盛转衰了,原本被法国顾问亨利中尉那套冲过去就能躲进大宋人“臼炮”射击死角理论蛊惑的士兵们,对这个身形巨大并不停朝着自己吐着火舌的怪物产生了无限的恐惧!

和早些时候一闪而过的f-35b“闪电”战斗机相比,“鱼鹰”运输机这个靠得足够近能发出的动响足够大并且样子也足够唬人的玩意对清军士气的打击效果更加地明显。毕竟“肥电”肆虐炮兵阵地的惨烈景象,这些炮灰步兵是没有亲眼所见的。

但是“鱼鹰”运输机后舱门那挺7.62毫米机枪在己方头上,用一种没有射击死角的方式无情射杀新军步兵的场景就近在咫尺啊。同伴的惨叫,血水断肢满场飞的场面,根本就不是这些同样是第一次参战的前农民所称承受的。

清军溃退后,孔珩可以从容地组织人员对工事进行加固了。不过正在返航的熊波又用无线电向他传递了一个坏消息——满大人正在朝这一地区增兵!

这些从各个方向扑向位于后世淄博地区一个小山包的清军增援部队,着装各异,携带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门,也不知道李秉恒一时之间又从哪变魔术般地凑出这么多的叫花子兵来。

更让孔珩不安的是,熊波在离淄博更远地地方发现了满大人的炮兵正在以分散行进的方式朝着交战区域进发,也不知是不是早先f-35b的空袭效果不佳,又或者是这个精于后勤的李秉恒又特么变出了好些炮兵来。

原本在甲午日清战争期间,清军是没有成独立建制的炮兵的,满大人按着老传统把步兵炮都分到连营一级的建制当中。以至于在和脚盆鸡的交战中,空有火炮总数大于对手的优势,却每每在战斗中被脚盆鸡成建制的炮兵集火,导致了火力上的匮乏。

甲午日清战争结束后,清军的新军与时俱进地采用了和西方军队一样的独立的炮兵建制,早些时候“肥电”用穿越众自己攒的航弹攻击的炮兵阵地就是这些成建制的炮兵构筑的。

“我们的运输机发现了清军已经将他们炮兵化整为零了,像蚂蚁搬家似地往我们这里涌,看来我们要花些力气构筑更坚固的工事了。”孔珩对张知秋说道。

“什么?就算是f-35的空袭效果一般,但是我们之前用‘梅卡瓦’那门120炮也端掉了清军的好几门步兵炮了啊!他们在火炮射程和射击精度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还敢来啊,这不是送人头吗?”张知秋说道。

“哼,满大人那边也不全都是酒囊饭袋啊,这么快就发现采用洋人那种炮兵建制来和我们硬刚是弊大于利的,果断地又走回老路子了!”孔珩早早就在辽东半岛和满大人打过交道了,很清楚清军的老套路。

“我艹,这就麻烦了!这下我们和鹰酱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处境是一样的了!这尼玛一门步兵炮它好藏啊,你还特么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给你来一冷炮,这搁谁身上谁也受不了啊!”张知秋终于明白事情的严重性了。

熊波的发现让张知秋之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构建的环形工事马上变成了“豆腐渣”工程,这些设计出来是为了抵挡轻武器攻击的工事显然已经不能给穿越众提供有效安全的庇护了。

鉴于穿越众早在一年前就把通过三角测量来提高火炮远距离射击精度的技术兜售出去,孔珩也不确定聘请了洋教习的满大人新军是否也掌握了该项技术。万一这些新军炮兵真的用那些小口径步兵炮当射程缩水版的榴弹炮来轰他们,这特么可就真的有乐子了!

孔珩可不敢轻视华夏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古代那些工匠在设备及其落后的情况下,还弄出了许多工艺水平不比现代产品差的玩意来,说明古代华夏人的智力是不低的。话说这三角测量法还特么是基于古人发现的勾股定理呢,你还真不敢赌满大人的炮兵不会那么干来着!

“算是咱作茧自缚吧,挖防炮工事吧,油料弹药以及作战人员没齐整之前,我们还得在这耗上一段时间呢,就绿漆区那点可怜的航空运力,哎,说多了都是泪啊!”孔珩说道。

好在“导演组”还送了一辆装甲抢修车,要不然纯靠工兵铲来挖防炮工


状态提示:第四百七十一章 作茧自缚?--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