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封天灭日>第一百六十二章第八师团要袭击封天
研究报告的影响,还有相当一部份航空界人士对单翼飞机持否定态度,库尔特.谭克有这种顾虑可以理解。

而且,当年梅塞施密特设计bf-109时,用到了许多在当时最新最先进、或者说最前卫的技术,包括下单翼,全金属蒙皮,窄机身,可回收起落架,封闭式座舱等等。

这些技术虽然已经分别在别的机型上得到了验证,但从未被集中起来运用过,结合使用的后果并非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

毫无疑问的,这将冒着极大的风险,更确切的说,是孤注一掷。

谁能想到,当梅塞施密特设计的bf-109问世的时候,根本就是一种没人要的战斗机。

封天耐心地解释,说:“人类科技总是在进步,新飞机的面世总要有所突破,战争时期,谁拥有更先进的武器,谁就可能是最后的胜利者。所以,我方必须走在航空事业的前列,不突破就无法达到目的。”

封天的构想,最重要的是它采用了两项全新设计:一是无支撑下单翼,二是可收放起落架,这与当时新型战斗机的设计趋势是吻合的。

封天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也不可能参与设计。

但是,他能够提供思路,至于技术方面,则交给库尔特.谭克以及他的学生们。

而且,他的思路还是走捷径,甩开这种飞机前期的不足,直接采用bf109g系列。

特点是采取了大马力的发动机、最新型的冷却器,以及更轻巧的机身。

这种先进的飞机,性能上如果再配备上大口径强大的火力,在亚洲战场绝对是空中霸王。

封天先制造bf109g系列飞机,无疑是根据现实需要所决定的。

首先,要保证飞机性能优于现有的世界水平,再者,就是为了航空事业打基础,堆积足够的技术储备,不可能一上来就是喷气式战斗机。

科技技术需要积累,科技人才需要培养,一切都要一步步稳妥地向前推进。

即便是这种bf109g系列飞机上天,也可以保证,至少在1940年左右,会保持其先进性,有绝对的把握,压制住日军的空中力量。

二次世界大战中,约有一半左右的bf-109型战斗机参加了1941年6月22日对苏联的战争。在北非前线也表现出比p40“战斧”和“飓风”式战斗机更优越。

bf-109战斗机是二战中生产数量最大的战斗机,型号最多的战斗机。

从1935年试飞到1967年正式退役,它成功的证明自己可以胜任所有可能的使命,不管是截击,支援,夜间战斗,或是侦察,护航,地面攻击,bf-109是二战德国空军的支柱,完全可以用著名二字形容。

库尔特.谭克不得不佩服眼前这位最高领导人,他不是航空专家却是比航空专家还有见识,思路匪夷所思。

库尔特.谭克不怕挑战,封天的思路无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直接将飞机设计跨入解决实际问题的阶段。

以库尔特.谭克的能力以及北方工业发展的现状,制造这种飞机并不困难。

封天准备把这款研制中的单翼飞机,命名为雏鹰。

新飞机需要时间,航空兵暂时还指望不上,还要依靠原来的战斗机。

好在这些战斗机,尽管是双翼飞机,目前来看也算先进,至少比日本人的飞机要先进一些的。

目前,北地抗日义勇军航空兵仅有的三个团,在整个辖区内一字排开。

第一团高志航部,布置在赤峰一线,担任东部战区的防御作战。

第二团辛景波部则布置在张北的北面,担任中部以南空域的作战任务。

第三团张世刚部则布置在乌兰察布,任务是支援中部,防范西部突发意外战争。

从布置上看,第一团高志航无疑是作战主力部队,布置在东线战场,以应对日本关东军的空中威胁。

而中部的第二团,辛静波所部可以左右支援,根据战况决定这个团的作战方略。也可以作为高志航的部队后撤需要,应对日军对北地抗日义勇军的大举进犯。

第三团的位置,是纵深地带,除了应对突发事件之外,也是北地抗日义勇军的大后方。一旦战火燃烧到了这里,也说明形势极其恶劣,北地抗日义勇军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这三个团的航空兵虽然还没有满员,数量上也差不了多少了,差的只是实战而已。

这并不妨碍他们正常的训练,北部大草原上,每天都会看到飞机在天空中飞行。

此时,这三个团都憋足了劲,上到个团长,下到每一位航空兵,都在疯狂滴训练,尤其是培养新飞行员,那是全力以赴。

怨不得他们疯狂,北地的大扩军,步兵已经扩充到了师一级,唯独航空兵原地踏步走。

但是,封天有话在先,北地抗日义勇军不缺乏战机,就缺少合格的飞行员。航空兵的编制不封顶,有多少兵员,那就扩编到何种规模。

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啊,这三位团长能不拼命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航空兵全力以赴培养新飞行员。

功夫不负有心人,眼看着航空兵就要达到了第一步目标,实现团编制满员。

这仅仅是初步成果,更重要的任务还在后面,航空兵要尽量提前实现三个师的作战编制。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北地航空兵的建设才刚刚起步,离他们的目标还很遥远,他们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八月十日,北地抗日义勇军参谋部突然下达


状态提示:第一百六十二章第八师团要袭击封天--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