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莫斯科1941>第八百一十四章 德军的反击 上
,所以他们的炮火都集中轰击车站外的防御工事。

望着被硝烟和烈火所笼罩的阵地,布利科里脸上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因此他察觉炮火并非来自东面的阿伦施坦因,而是来自车站的东北方向。他放下望远镜,朝东北方向一指,对叶戈尔说道:“少校同志,根据我的判断,德军可能从你们的东北方向发起攻击,你要在这个方向布置足够的部队,依托车站大楼、利用车站内站台和附属的建筑物进行抵抗,为我们的主力赶到争取时间。”

此时此刻的叶戈尔,终于发现自己刚刚太轻敌了,不过击退了一支没有什么战斗经验的部队,就轻飘飘地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如今正在炮击车站外围阵地的敌人,看起来是一支战斗经验丰富的劲旅。如果他们全力向这里发起进攻,还不知是否能挡住。想到这里,他立即拿起一旁的电话,给各营营长打电话,让他们尽快做好战斗准备。

而布利科里则吩咐坐在一旁的报务员:“给师部发报,德军即将对我军占领的车站发起攻击,命令骑团和骑28团立即加快行军速度,赶到车站与骑25团汇合,共同抗击德军的进攻。”

炮击停止后,德军的进攻再次开始。不过此次他们不再是单纯地从东面发起攻击,东北方向也出现了大量在坦克伴随下冲锋的步兵。

看到同时从两个方向出现的大股敌人,布利科里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骑兵团为了确保机动性,没有携带多少的重武器,虽然在车站里缴获了不少的42通用机枪,但会使用机枪的战士人数有限,无法在火力上压倒敌人。

为了部队能坚持到主力赶到,布利科里让叶戈尔告诉每一位战士,说主力部队即将赶到,只要他们能击退眼前进攻的敌人,就是了不起的胜利。

叶戈尔将布利科里的话转达给各营营长后,望着远处驶来的坦克,有些担心地说:“师长同志,我们没有反坦克武器,根本挡不住敌人的坦克。”

“告诉战士们,放德军的坦克冲进来,然后用火力消灭跟在后面的步兵。”布利科里冷冷地说道:“坦克没有步兵的掩护,我们要对付他们,就容易多了。”

从东面冲过来的敌人,也没有像上一轮进攻时,那样傻乎乎地挤在一起朝前冲了。他们以班为单位,跟在临时拼凑起来的十几辆坦克后,踏着积雪朝车站冲来。

坚守在战壕里的骑兵战士们,面对冲过来的德军坦克和步兵,都非常沉得住气,没有早早地开枪暴露自己的目标。直到敌人接近了一百五十米范围,才用机枪开始射击,在“希特勒电锯”如同撕亚麻布的声音中,不少倒霉的德国兵倒在了枪口下。

不过德军这次进攻,不再像上一轮那么鲁莽。伴随步兵冲锋的坦克,一发现暴露出的苏军火力点,立即停下来,用炮火进行轰击。德军的坦克手打得很准,几乎两三炮就能摧毁苏军一个火力点。不过三分钟,苏军所有的42机枪火力点都摧毁,机枪射手连同他们的机枪都被炮弹炸成了碎片。

“见鬼,真是活见鬼了。”站在水塔上的叶戈尔见到这种情况,气得在墙壁上狠狠地捶了几拳,怒气冲冲地说:“德国人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会打仗了?”

“上校,现在发起进攻的敌人,和我们刚刚击退的敌人,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布利科里指着正冲向车站的敌人,对叶戈尔说:“第一拨进攻的敌人,明显就是没有参加过战斗,在进攻时居然排出了密集的阵地,因此遭到我们的机枪火力拦截后,就会伤亡惨重。而现在进攻的敌人,则是一批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敌人组成,你光看看他们的队形,和所表现出的技战术水平,就能看出这一点。”

“可是,”叶戈尔有些不服气的说:“既然他们有战斗经验的老兵,在上一轮的战斗中,为什么不使用,却派一群新兵蛋子来送死。”

布利科里叹了口气,说道:“不是德军指挥官不想派经验丰富的老兵,而是因为他们当时手里并没有这些老兵。你从这些士兵的制服就能看出,他们应该刚赶到阿伦施坦因不久,就被投入了战斗。仅仅凭你们一个团,要想守住车站,我绝对是非常困难的。”

叶戈尔听到布拉科夫这么说,额头不禁冒出了冷汗。他想到在不久前,自己因为担心另外两个团和自己争功,就迫不及待地想率兵去攻打阿伦施坦因,如果不是师长及时地制止,没准自己就和这些刚刚赶到的德军精锐遇上了。虽说这些经过长途跋涉的德军已经疲惫不堪了,但要收拾自己这支没有重武器的部队,还不是轻而易举。

布利科里仔细地观察着战场上的形势,觉得就算将自己的近卫骑六师都投入战斗,要想打败来犯的敌人,也是非常困难的。想到这里,他再次吩咐报务员:“给军长奥斯利科夫斯基将军,说我师近卫骑25团成功地占领了阿伦施坦因车站后,遭到了德军的反击。由于我部兵力有限,而且缺乏重武器,恐怕很难抵挡德军的攻势,请军里派友军前来支援。”

如果是在几个小时前,布利科里给军部发这样的电报,没准叶戈尔还会觉得他小题大做,一支没有上过战场的德军部队,就算人数再多,也不是自己这支身经百战的骑兵队伍的对手,何必还要多此一举,请友军来配合呢?

叶戈尔看到一辆德军坦克已越过了二营简陋的战壕,朝着车站内驶来。好在跟在坦克后面的步兵,被二营的战


状态提示:第八百一十四章 德军的反击 上--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