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纳沃镇不是什么军事要塞,也不是度假别墅区,其分布结构完全是在人类生活活动和地形地貌之间妥协的结果。在地形环境的限制下最大限度的方便住民生活——这是一切山区村镇的普遍结构特征。
就算“自由军团”进驻了镇子,以游击队的工程建设能力和后勤保障力度,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村庄的布局,强行将博纳沃镇要塞化。反过来说,为了不引起注意,招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他们还费尽心思尽量不破坏镇子的原貌。
也就是说,沿山谷展开的纵向狭长布局、房屋高度集中、街道狭窄等等环境特征并未变化。就算战斗开始后遭受包括重炮抵近平射在内的一系列攻击,整体的地形地貌依旧没有发生变化,而且因为众多的瓦砾、弹坑,导致能够部署炮兵型的平地变得更少了(除了迫击炮和小口径速射炮,包括自行火炮在内的大中口径火炮都需要平地来进行部署)。满是断壁残垣的狭窄街道使得炮兵型的主炮难以自由回旋,要不是以大仰角执行防空任务,纵然多足步行机构对地形适应能力强大,也免不了一番折腾。
——反正除了最优先目标,敌军其他战力全部不值一提。
“军团”的战术演算是如此判断的,从双方目前的战力配置上来看,游击队全是清一色的步兵,或许在这种环境下会表现的更灵活一些,但他们缺少重武器,更谈不上任何防护手段。不要说炮兵型打几发榴弹就能完成清场,就是侦察型上去一轮火焰碰射器齐射洗地都能收拾干净。什么?还有瞅准空子冲上来同归于尽这种操作?可以啊,请试试肉身能不能突破弹幕,别的不说,7.92㎜和12.7㎜机枪子弹绝对管够。就算真的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奇迹,导致弹药堆积点被击毁,爆炸的威力席卷整个镇子的同时还会摧毁通向外界的通道。使得游击队无法及时撤离,从四面赶来的我方军队军很会很快将其消灭掉。
如此完备的防守,是不可能被突破的。
在这计算结果的保证之下,所有炮兵型都将运算处理集中在针对“独角兽”的对空炮击上,
就在这时,左侧的山坡上出现了一道光芒。
闪光过后,剧烈的震动声沿着地面席卷而来。
先是搭载众多传感器的侦察型,再是传感器性能不怎么好的炮兵型和支援保障型,正在进行炮击作业的“军团”很快察觉到有“什么”正在以极高的速度冲过来。物体以极高的速度移动时压缩空气后产生独特的尖锐呼啸声,沿着山坡猛烈地冲下来,地面的震动,急剧变化的空气流动化作数据,源源不断传入“军团”的处理器之中。
没等战术运算网络检讨出结论便出现在眼前的,是将所有车轮都换成滑撬、内部填满了炸药、雷管、碎石、滚珠轴承,共计十节车厢的货运车厢。
在火箭推进器产生的巨大推力下,满载爆炸物、车头安装了触发引信的炸弹列车沿着输送木头的滑行铁路飞驰而下,车辆与金属轨道摩擦迸出耀眼的火花,重达近百吨的质量眨眼间便冲出铁轨,逼近炮兵型所在的阵地。
炮兵型没有坐等挨打,几乎在光学传感器和瞄准探测器捕捉到出现在左侧的敌影的刹那,战术运算网络便下达指令,步行足随即开始撑起机体,收起驻锄,试图移动炮位躲避攻击。
这是正确的应对,结果却失败了。
挤在狭长街道里的炮兵型们转动炮管便会被左右两侧的建筑和同型机体的长炮管阻挡,想要前进后推则会被保持防御阵型的侦察型所阻挡。此前被视为完美的防守体系现在成了阻碍“军团”散开的监牢,一度不可一世的“军团”就这么进退不得,在一片混乱中迎来了脱轨列车的正面直击。
一台炮兵型被撞了个正着。
在接触的瞬间,它承受了惊人的动能。
当然,只有那一瞬。
#############
“——用火箭推进器加速废弃的货运车厢,把地面上的「军团」直接撞飞,这种事情……”
注视着侦察机转发的画面,聆听着炮弹接连炸裂的巨响,杰勒斯发出呻吟般的呢喃。
虽说强调临机应变和主观能动性是军人教育的重要内容,灵活调度现场器材达成作战目标更是被反复强调。作为亚尔夫海姆军事教育体系的众多出色成果之一,罗兰在这方面一直表现不错。可这太过出乎他意料的表现以及造成的严重结果还是令杰勒斯有些反应不过来。
既然步兵冲不过去,又没有可以与“军团”正面对抗的装甲力量。那么把已经废弃闲置的人力铁路自卸车变成质量加速炸弹,直接冲击弹药堆积点,一鼓作气把地面上的“军团”全部解决掉——这可以说是非常自然而然的想法。只是想法归想法,这种近乎疯狂的做派……哪怕在杰勒斯看来也还是太过“强硬”了。
用炸弹列车撞炮弹堆……不去看战术本身,考虑到连锁爆炸的巨大威力必然会连整个镇子和幸存的人类卷进去一事,这样的行为用“疯狂”或“冷血”来形容,或许会更贴切一些。
罗兰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杀伐果决了?能毫不犹豫地把同伴当弃子给舍弃了?这还是杰勒斯记忆中那个优柔寡断,时刻以尽可能拯救更多人为己任的罗兰吗?
剧烈的状况变化和反差带来的冲击实在太过巨大,以至于五秒之后,杰勒斯才回过神来,想起来重新联络侦察机,要求重新确认博纳沃镇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