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与南宋同行>第三百三十二章 神刀与工具件

黄祖队长从密州地区第一批次送回来的工匠和物资帮了张国安岛主一个忙。

因为他正在准备建一批能够适合海江河湖联用的中小型战船。

战船越大越好,火炮口径和射程越大越远才好……这是对现代战船的要求,不是这个时空的要求。

张国安岛主需要一种能在江湖河海中都能跑起来的实用战船,当然,它不能用于远洋。

这属于八道河造船厂的一个分厂,张老实厂长不想把两个厂子混在一起,那样会影响造船的速度。

张老实厂长尝到了所谓标准件生产方式的甜头了。

先前,他们造船时,一般的工匠要做到自己锯出的板材,而且块块相差无几,这要求工匠下锯时的分寸和力度大多要一样,而且还要考虑到木料材质的不同。

真正的大工匠基本没有废料,但是一般的工匠只好多留出余头来,怕锯坏了,留长一些可以修整。

所以,八道河工匠中现在流传着“长木匠,短铁匠,不长不短是泥水匠”的俗语。

但是这样的工作方法省料了,但是费工,它需要多一道工作流程。

张国安岛主先前推出的木工机床使标准件式加工成为了可能。

他同时设计了各种型号的通止规,这样在一些小型化板材的加工上,他们都有了一定的标准,特别是把计量衡单位都统一后,加工的效果越来越好。

但是在大型的板材上,他们办法不多了,因为人力的动力不足。

直到他们运用了水力和风力来当原动力,但是实际加工中发现太受老天爷的影响了,无法稳定下来。

这个时候,张国安岛主推出的真空式蒸汽机起了作用。

张老实厂长一见它们都能使什么锟筒转动,当然更能使圆锯转动了!

张国安岛主推出的木工机床,只能用圆锯。

但是,此物比带锯打造起来费时费事。张国安岛主明白,圆锯或许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可能正是因为原动力或制造的原因,它并没有在民间发展起来。

很久之后还是在一直使用带锯。

小时候的儿歌验证了这一点: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看大戏。

圆锯比带锯对材料要求更多一些,但是也不是攻不破的难关。

胡镇北厂长当时不停地寻找所谓的好铁,最后还是张国安岛主帮助他实现了坩埚式冶炼法。

这种冶炼是指将铁矿和木炭等燃料一起放在坩埚中,然后加温使矿石还原为铁。最后得到相对纯净的钢铁制品的一种冶炼方式。

这种冶炼方式,其实在我国早已有之,最少在西汉中晚期至东汉中期就已经出现,而且各方面技术的发展都已十分成熟。

张国安岛主随着与福建地区的商贸来往,终于得到了所谓的“红土”,这就是福建漳州地区的铝土,也就是三氧化铝,这种原料先天是最好的耐高温材料。

用它制成的钳锅耐火度能达到1600c!

因此这种坩埚都完全符合钢铁的冶炼要求,完全可以冶炼出全液态的坩埚钢。

事实上,中国在汉代时期就已经能用这类钳锅冶炼出液态的钢铁了。这远超西方了……

但是,这种坩埚冶炼法由于产量不高,技术又相对比较复杂,无法跟上中国古代大规模用钢的需求,尤其当灌钢法出现后,它更是无用武之地,因此在汉代以后被逐渐淘汰,早已消失不传……

到了大宋时期,竟然能使印度乌兹钢成为了什么雪花镔铁这样的名贵钢材……印度乌兹钢实则是一种半融化状态的钢,即胶状的坩埚冶炼钢法。刨去原材料特殊这一点,单纯就技术上看,印度坩埚炼法的难度显然低于全液态坩埚钢。

但是,由于中国古代工匠自己放弃了坩埚炼法……很久后。又从印度乌兹地区通过西域引进回坩埚炼法,但是,这时候也跟着人家学起了半融化炼钢法了。]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印度乌兹钢一点点也不神奇,因为他们的铁矿纯度很高,这是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所以,当他们的铁矿在18世纪用光后。就没有什么乌兹钢出产了。

现在,他们的乌兹钢卖到大马士革后,在那里打制成刀,这就是所谓的名刀……说实话,它没有传说中的神奇,对砍的话,不是那面世界里一种普通合金钢的对手,他们的整体硬度都在50以下,别信古代神器。

除非他们找到了天降陨铁,恰好合金比例正好,恰好打制成功,或者硬度能达到65以上。

印度乌兹钢的冶炼过程简单说一下吧,很悲摧的,所以很贵。

他们把世界上最优良的铁矿石,经人工选用捣碎到粉末状矿石,用淘洗法反复清洗,这样矿石从杂质中分离出来,就像淘金人从其他杂质中分离出黄金的颗粒一样。

然后放入经火硬化的小型粘土坩埚内,然后把含炭的材料加入,如他们认为是神圣之植物的叶子或皮和干果加入坩埚中,密封以后再用炭火燃烧。

这样一般生产出来之铁锭重约一公斤,他们没有中国古代的铝土石墨式坩埚,所以温度最高不过1200c。

张国安岛主对他们的加工方式了如指掌,但因为没有这种净化及含量丰富的铁矿,所以始终不能够用这种方法重新生产这种高质钢来。

但是,他教会胡镇北厂长的冶炼方式已经算是超前了,但是也没有他们的钢质好……但是规模上可比他们大多了。

张国安岛主必须恢复钳锅式


状态提示:第三百三十二章 神刀与工具件--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