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穿越重生>穿越而来的曙光>第一百七十六章 纸币

虽然说安允和附近州县的土著们黑洞一般把元老院发行的货币几乎给吃了个精光,但是金融贸易还是半点都不能停下来的,使用的货币基本还是锁定在元老院发行的货币上,这一点在安允本地土著尤为明显。可是现在的问题是货币存量极低,元老院几乎拿不出足够的货币来进行采购,为此金融部门的水汪凼真是愁白了头。好在土著们采购的货物是工业产品,价格远高于他们运来的原材料粮食等产品,往往两船货卖得的银子还换不到四分之三条船的货,加上贸易商们往往会带来大量的现款来采购产品,这才好不容易让白银的总量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平衡。

不过摆在水汪凼面前的问题并不是白银而是铜,要知道一开始的时候这帮金融口的生瓜蛋子是拿纯度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含量的近乎纯银在制造银币,在发行一段时间后这才开始往里面添加百分之十到十五左右的铜、铅或者镍等金属,在这段时间出现严重的铜短缺后造币厂已经开始停止向银币里添加铜,只是添加铅或者镍等金属了。铜储量的问题依旧还是摆在水汪凼面前,铜是旧世界使用非常广泛的金属,尤其是在制造导线、电子设备等方面铜是仅次于银的最好导体了。水汪凼如果想要发行新的铜辅币,最大的拦路虎不是别人,正是计委的成军,元老院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虎视眈眈地盯着这些仅剩的铜储备,要是让水汪凼拉出去给造币了,还不得把水汪凼给直接撕了?

现在在水汪凼的新辅币发行计划只剩下了两条路可选——采用不锈钢冲压辅币即“秘银”币和一直以来被众多元老所推崇的纸币发行计划。

虽然说此刻李锦负责的东方钢铁厂一直以来都在近乎疯狂地生产,但是产品主要都是钢铁为主,而生产不锈钢最重要的一样金属原料铬此时还根本无法进行提炼,因此秘银币这条路根本就走不通,剩下的就只剩下了纸币了。

要说起纸币的发行,的确让金融口一众元老们战战兢兢的,要知道元老院花了这么长时间才建立起东方港的贸易中心地位,靠的就是元老院发行的货币是绝对保值的——银币和铜币完全没法超发,不可能造成通货膨胀。可是现在如果一口气推出纸币来,在土著们心目中会造成什么影响?谁也说不清,不仅金融口觉得紧张,贸易部门更是心惊胆跳,生怕惹恼了原材料供应商中断了原材料的供给。但是害怕归害怕,纸币的发行势在必行,如果再不发行的话市面上的流通货币可就真的要支撑不起东方港市场上的金融流通需要了。经过多次商讨和磋商,最终决定发行纸币辅币总量两万元投入市场,其中包括一分两分五分一角两角五角的六种纸币。

结地科仇酷艘术所闹早阳情

纸币的出现自然受到了土著的抵触,不过此刻东方港的辅币发行是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发行的,归化民职工都必须采用纸币的辅币来结算工资的尾数,因此在短短一个月里就将这些辅币投放进入了市场。不过让人尴尬的是这些纸币依旧不受归化民和土著的欢迎,首先这东西是纸质的,在他们的观念里只有给死人才用纸钱,而且纸远比铜易得,谁知道这些纸币的发行是不是元老院敛财的手段呢?其次纸币携带并不如银币或者铜币方便,而且在使用过程中经过手或者口袋中的摩擦,很容易损坏,一旦损坏又很容易被商家拒收,因此纸币在发行一个多月后大多数又通过钱款流通重新回到了高德银行的金库里。

金融口的元老们这下可真的快要愁白头了,没有辅币的金融流通是不可能进行的,可是土著不接受纸币,铜币又只有出没有进,他们在无奈之下又不得不和各个部门的元老们联合讨论了一番,想要找到对策。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帮元老里面虽然没有索罗斯之类的金融大鳄,更没有陈安之之类的洗脑大虾,但是却有着熟知历史走向的“先知”本领。历史上纸币的发行和流通同样有着这样曲折的道路,尤其是现在武朝初年发行的“大武宝钞”,朱元璋刚刚建立本时空武朝之时遇到了和旧世界明朝同样的困难——缺铜,这和元老院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他自然选择了发行纸币,并且通过行政立法,禁止市面上金银流通。

一开始大武宝钞倒是如同朱元璋所预想的那样迅速成为天下通行的纸币,但是这种纸币纸质差,难以耐久,并不受百姓认同,最大的问题是这负责发行的朝廷对于这宝钞只发不收,发出的时候当的是真金白银,缴税的时候却完全不认,而且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导致市面上流通纸币越来越多,泛滥成灾,贬值的程度和旧世界民国时期的法币有得一拼。要说起来现在元老院发行纸币不受欢迎,这大武宝钞透支纸币信誉的作法可谓劳苦功高。

敌不科地独孙恨陌冷陌诺远

金融口的一众元老们原本都已经想要放弃纸币发行计划了,但是被贸易部的几名元老拦住了,在他们的建议下纸币做出了一些改进,首先改进纸质,采用耐磨的长纤维棉麻纸,这样的纸经久耐用不起毛,耐折难断裂,避免在平时携带或者储存中容易损坏的情况发生;其次又采用了在本时空极为牛逼的防伪手段——水印进行防伪,这样纸币的仿造者根本无从下手。上面这两点主要是解决了纸币的耐用和防伪,推广的话只能选择持之以恒。纸币的信用不是一两天


状态提示:第一百七十六章 纸币--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