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南宋之帝王大业>第324章 意见分歧

半个月之后,崔与之骑在战马上面,他本来是打算尽快返回济南府的,但是赵竑执意令他出征为帅,崔与之向赵竑陈述了现在出兵的危害。/p

崔与之知道现在和赵昀开战,战争的程度丝毫不逊色于一场北伐,宋国根本就没有准备好,一旦集合了临安和淮东,还有济南全部宋军精锐的征讨大军战败,那么正规宋国东南的防御就将陷入被动之中,就会继续上演靖康之难的局面,所以崔与之认定没有完全的把握,绝对不能冒险。/p

崔与之深知兵戈的厉害,一旦失败,将会万劫不复,他在淮东和济南,一直都是稳妥地建设防备力量,存兵于民,兵民结合,建立牢固的防御体系,这样才可以有持续的战斗力,也有承受战败的能力。/p

但是此时赵竑执意出兵,崔与之也无能为力,在一番劝谏之后,赵竑还是决定出兵,并且依然任命崔与之为主帅。/p

赵竑任命了崔与之为主帅,这直接让贾涉不高兴了,本来贾涉认定他才是最合适的人选,此时看着骑行在他前面的崔与之,贾涉心中非常不爽,只是皇帝的圣旨已经下来了,自然是无法抗拒,于是贾涉只能带着大军北上,听从崔与之的指挥。/p

这次赵竑为崔与之结合了十五万大军,可谓是空前绝后了,赵竑誓要将赵昀打败,铲除这个巨大的威胁,然后直接挥师北伐,统一中原,恢复宋国故土。/p

“崔大人,不知打算如何破敌?”/p

贾涉随后朝着前面的崔与之说道,他此时也想知道崔与之是怎么想的,他不是为了给崔与之提建议,而是想和崔与之作对,最好是能够在开战之前将主帅的位置夺回来。/p

崔与之听了贾涉的话之后,也是一阵叹息,他虽然有十五万大军,但是这些人马都是各州府的守军,加上临安军,还有新军,济南军,这些人聚集到了一起,崔与之认为取胜的希望不大。/p

但是既然担任的主帅,崔与之就要为这十五万人负责,他一路上也一直都在思索着如何打败赵昀,或者说保住这支大军。/p

崔与之看了看身边的贾涉,然后说道:“不知道贾大人有何主意?”/p

贾涉随后脱口而出,朝着崔与之说道:“既然陛下集结了这么多大军,自然是要发挥兵力优势,集合大军猛攻益都城,攻破益都城,赵昀就必败无疑了。”/p

听了贾涉的话之后,崔与之也没有说道,这个主意虽然可以,但是风险太大,而且崔与之不认为他们能攻破益都城,而且也不会认为赵昀会在益都城里面等着他们来攻打。/p

崔与之也不再和贾涉争论,就这样带着大军一路北上,经过一个月的赶路,最后进入了山东地界。/p

同时聚集的十二万大军已经全部到齐,此时就剩下济南府的三万军队了,十五万大军就全部集合完毕了。/p

崔与之没有立刻集合大军北上攻打益都,而是开始在海州不知防御,首先将各州府调集过来的五万军队留在和海州,驻守海州。/p

崔与之知道,海州是控制山东和淮东的通道,只要扼守住了海州,就等于挡住了赵昀南下的通道。/p

所以崔与之必须要为退路做准备,也就是万一兵败了,海州有军队驻守,可以保证不至于大溃败,最后威胁淮东甚至临安城。/p

同时崔与之又将两万临安军部署到了莒州,莒州将会是崔与之北上攻打益都的后方基地,所以必须要确保这里的安全,驻守大军可以保证粮草的稳定,也可以确保时刻可以支援益都。/p

其实在崔与之这种老将心中,并不在多,而是在精,精兵此时取胜的关键,带着十多万人攻城,不一定能够攻下,所以崔与之打算就是用贾涉的五万新军北上益都,和赵昀决战,济南是守军也不会调动。/p

本来崔与之就对这个时候开战不是很赞同,此时集中五万大军攻城,在崔与认为已经足够了,他们带了大量的火药,可以在攻城的时候使用。/p

至于留下两万临安军在莒州,是为了保证大军的后方粮道的安全,同时海州的五万人马,其实就是崔与之最后的底线,是绝对不能使用的,因为这支人马是控制山东和淮东的关键,就是前面的军队全部都打败了,还有海州的五万人马,也不至于让赵昀长驱直入。/p

至于济南府的三万手中,崔与之不打算动用,控制住了济南,就等于扼守住了赵昀西进的通道,同时威胁赵昀的益都,还有就是南面震慑东平的燕宁,北面可以进入河北,西面可以进入河南,所以济南万万不可有失。/p

看到崔与之的军事部署,贾涉心中顿时一阵欢喜,他知道他的机会来了,崔与之过于保守,将大量兵力留在了后方,确保不出现溃败千里的局面。/p

但是这样的兵力部署,也是赵竑的禁忌,赵竑集中了十五万大军,将临安城里面的火药都搬空了,就是为了能够和赵昀解决,凭借兵力优势和火药的威力,攻破益都,直接捣毁赵昀的老巢。/p

此时崔与之只带着五万新军北上,虽然将攻城器械和火药都带上了,一定会惹怒赵竑的。/p

同时贾涉也对崔与之非常不满,来了十五万大军,崔与之偏偏带着他的五万新军北上攻打益都,相反,崔与之在济南的兵马按兵不动,这不是让他贾涉去当出头鸟吗,消耗新军的实力。/p

在贾涉看来,这是崔与之打压的手段,接着北上攻打益都,好好地消耗一


状态提示:第324章 意见分歧--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