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经过了漫长的争论之后,法国指挥部还是确定了他们的下一步计划。
戴高乐的北方集团军将在接下来一分为二,其中五万人北上攻克鲁尔区,另外五万人则是南下配合南线的部队打一个歼灭战。
这么选择的目的很简单,因为向东进攻柏林的方案遭到了军方的强烈反对。
他们表示不可能执行这样的命令,直接让步兵攻击五百公里外的方向无异于让士兵去送死。
哪怕往东进攻真的能迫使前线的一部分德军后撤,也达不到歼灭他们的目的,反而会陷入新一轮的拉锯战。
德国的战略纵深足以让他们在法军到达柏林前拉出一支预备队来。
而且单凭北方的一支孤军进攻很容易遭到对方的夹击,德军只要抽出一部分预备队就能做到这点,毕竟德国东部还有五万国防军的兵力。
所以法军事实上只剩下两个选项,要么北上攻击鲁尔区,拿下这个德国的工业心脏。
要么南下吃掉德军部队,在歼灭了德军主力之后再图谋其他方向上的进攻。
这就有点类似于1941年德国在攻克斯摩棱斯克后面临的选择,究竟是直接攻克莫斯科好还是先攻击基辅好,攻克战略要地和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总得选一个。
没有办法,毕竟你的兵力不足以支持两个方向上同时进攻,自然要有所取舍。
当然了,鲁尔区实际上更像哈尔科夫而不是莫斯科,这里只是做一个类比。
军方更倾向于南下,这个方案更加稳妥。
只要吃掉了国防军在南方的十五万部队,哪怕只吃掉了一半的数量,那么对于后续的推进帮助也是很大。
虽然情报显示德国可以拉起更多的部队,但是装备的损失是实打实的。
法国人不知道德国背地里的军火生产是怎么样的。
在他们的视野里,德国的军火公司跟法国比起来就像萤火跟皓月的区别,想要迅速补充起来是没有那么容易的。
但是政客们更希望先占领鲁尔区再南下,因为这是之前迈尔斯许诺给他们的东西,先吃下来才更安心。
这是比较稳妥的选择,如果法军最终的推进不顺利,那么拿下鲁尔区至少也能跟国内有个交代。
没办法,现在他们必须要考虑最坏的情况,那就是德国死不投降怎么办?
迈尔斯的失踪让法军失去了在德国的代理人,所以他们必须考虑跟柏林方面的接触。
不过从之前民族工人党元首和德国总统的表态来看,短期内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很低。
双方都对此不肯退让,最终杜美罗总统决定妥协,那就是北方的集团军进行分兵。
五万人北上攻克鲁尔区,五万人南下配合包围巴登一带的德军。
虽然魏刚上将质疑鲁尔区不太可能有很多的德军在防守,因为他们的主力都在南方。
但是杜美罗总统也是有理由的,法国情报局之前向秘密提交了一份报告,报告称虽然鲁尔区可能只有少量的国防军部队,但是在最近几个月进驻了大量的民兵部队。
这些民兵部队虽然算不到正式的军队编制里,但是手里都有枪,而且数量众多。
其中以民族工人党的武装部队先锋队为主要力量,在鲁尔区驻扎了至少二十万先锋队队员。
虽然训练程度跟国防军不能比拟,但是他们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民兵是不受《凡尔赛和约》限制的,所以他们可以装备许多德国部队被禁止装备的武器。
而且他们的数量也不会受到任何限制,所以可以肆无忌惮地补充武装部队。
法军进攻这些地区反而难度更大,因为鲁尔区已经修筑了坚固的工事,整个城市已经堡垒化了。
这得益于斯特拉瑟的先见之明,还有就是德国人民的热枕。
一听说是为了抗击法国人,当地的居民都热情地纷纷动员起来修筑工事、挖战壕。
他们利用当地的钢铁修筑铁丝网和反坦克壕沟,在撤离前把鲁尔区修筑的和铜墙铁壁一样。
法军情报部门通过空军的侦察情况,基本上弄清了鲁尔区外围的防御配置。
这些情报经过军方的分析后,认为至少要五万人才能击溃这些坚守阵地的民兵部队。
民兵部队跟正规军最大的差别除了训练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以外,组织度也是一个巨大的鸿沟。
很多民兵部队平时打顺风仗还行,一到逆风往往士气下降的很快。
但是先锋队没有这个问题,因为这里的成员都是最坚定的国家分子,愿意为了德国的未来牺牲。
他们平时接受了大量的理论培训,坚信他们的事业是正义的。
同时民族工人党保证如果他们因公殉职,家人能够受到良好的照顾。
在解决了为何而战和后顾之忧之后,这些人自然成为了最狂热的分子。
可能跟历史上的党卫军有点像,他们的作战水平未必是最高的,但是一定是最狂热的。
他们往往可以忍受很高的伤亡却不撤退或者投降,任何人啃下这块骨头都要崩了一嘴牙。
鲁尔区是斯特拉瑟为法国准备的陷阱。
因为事先知道法军想要吞并鲁尔区,所以他就把鲁尔区放到法国人面前。
这就是一块巨大的肥肉,但是里面藏着数不清的钉子,就看法国人有没有这个胃口吃下去了。
不过法国人的胃口比斯特拉瑟想的还要大的多,杜美罗总统不仅想要鲁尔区,而且还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