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穿越之逍遥诗仙>第240章 不招呼各位

然而,阿拉伯作为西域大国,其与吐蕃的大战绝非是为了帮助大唐夺取河西,而是趁机入主葱岭以东,甚至以压倒性优势的兵力占据整个河西走廊地区,成为河西新的霸主。/p

尽管如此,武媚还是决定借助两国之间的矛盾做一番文章,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两国之间的宗教矛盾为导火线,使得两国矛盾达到无法调和的地步。/p

想到了这里,武媚望了望在座的众人,此时的李靖也是似有所悟,毕竟阿拉伯的负面影响他也是有所考虑的。武媚、李靖四目相对,李靖顿时心领神会,随即微笑道:/p

“吐蕃自立国以来就试图武力扩张,先是与大唐剑拔弩张,若不是太宗皇帝怜悯其偏远小国,恐怕当年就会令侯君集大军将其彻底碾压。”/p

“然而,吐蕃贼心不死,试图联络南诏、吐谷浑继续与大唐为敌,然而南诏国感念天朝隆恩拒绝了吐蕃,吐蕃随即恼羞成怒派兵攻打南诏国。”/p

“不仅如此,吐蕃还曾干预过回鹘内外九部的纷争,这令诺曷钵可汗怀恨在心。吐蕃四处树敌,早晚有一天会因此而自食恶果。”/p

“李大人言之有理,现在的吐蕃可谓是外强中干,看似强大其实经受不起风吹草动,我们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暗中积蓄力量静待机会的来临!”/p

“不错,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治安军已经发展了一千多人,加上外围负责情报收集的人员,我们沙州太守府已经发展到了数千人,一旦反攻,将会是摧枯拉朽之势!”/p

“……”/p

或许是众人将吐蕃想象成了不堪一击,摧枯拉朽更是有些夸张。/p

但是武媚心里明白,到目前为止,太守府暗中发展的力量已经不容小觑。/p

明面上的沙州治安军一千人,太守府亲兵二百余人,处于暗处的卫队三百人,以商队为名实则行刺探之事的国柱、国威、国栋三人率领的人马也已经多达三百人有余。/p

南湖县韩家大公子韩家玉暗中发展的暴动成员也已经达到了上千人,在可控的范围内,太守府就已经达到了三千。/p

再向外看,漠北锡山铁矿的实际控制者安景及八百成员、守唐镇一众道士,这两处的人马虽然数量不多,可是战斗力却不容小觑。/p

除此之外,隆成镇李震、朔方镇李彦佐、回鹘诺曷钵可汗都是武媚坚实的盟友。/p

一旦沙州的反攻战争打响,那么这些外围的盟友会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其助攻,形成一呼百应之势。/p

到目前为止,唯一的缺憾就是没能在沙州形成稳固的民意基础,沙州城内除了少有的几个名门望族、和尚僧侣支持自己之外,其他的普通民众支持者寥寥无几。/p

大都还对武媚所代表的太守府存在误会,而接下来,武媚要做的就是在沙州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至少不应该与民众处于敌对状态。/p

而这件事的转机也将在新的一年慢慢到来……/p

贞观二十五年初,河西地区刚刚从漫长的冬季熬过来不久,就迎来了百年难得一遇的干旱,干旱致使河西大地上河流断绝、树木花草枯萎。/p

更严重的当然是百姓的春种无法有效的进行,三个月过后,河西大地上一滴雨水都没有。/p

水草不丰、牛羊不长,望着昏黄的天空,数十万百姓只得仰天长叹,然而换来的仍然是苍天无尽的沉默。/p

河西的干旱没能使沙州幸免,武媚身为沙州太守,自然将精力放在了民生问题上。/p

为了缓解干旱所带来的困扰,武媚亲自带领沙州百姓在城外开凿水井。/p

不仅如此,武媚还做了另一手准备,那就是命令商队在前往漠北之后,以沙州太守府之名在漠北一带购买粮食囤积在官仓之内以备不时之需。/p

贞观二十五年四月,武媚召开了太守府会议,到场的除了太守府的一众官员之外,武媚还特地命人请来了五州将军东米赤加。/p

虽然东米赤加此时很不乐意,可是碍于将军的身份,硬着头皮来参加今日的太守府会议。/p

东米赤加心里明白,今日议事的目的便是解决数月以来沙州所面临的自然灾害。/p

对于天灾,吐蕃人向来是一种畏惧,认为是上神在惩罚民众,因此东米赤加才不愿意议论长达四个月干旱。/p

众人坐定之后,长史李靖开始向武媚汇报数月以来沙州因干旱而受灾的民众,数量居然高达二十万,众人听罢无不唏嘘,武媚脸色阴沉,转向东米赤加问道:/p

“将军大人,沙州遭受如此大的灾害,可谓是百年难得一遇,二十万百姓受到影响,不知将军大人可有应对之策?”/p

“天灾向来是由上神决定,我们怎能在此评论,难道你们就不怕上神的惩罚么?”/p

“将军大人何必将天灾归罪于上神,如今我沙州二十几万百姓即将因为天灾而断粮,难道我们身为一方父母官就不应该商议出解决的办法么?”/p

“哼,解决民生问题是你这个太守大人的事情,本将军领兵在外岂能因此而分神?”/p

“本官记得,当初将军大人可是要求本官筹集钱粮资助凉州的战事,虽然说凉州的战事并没有如期打响,可是谁又能保证战争不会随时到来呢?”/p

“哈哈哈,那是以后的事情,本将军又岂会得知,如果没什么事,本将军这就告辞!”/p

“你?”/p

说完,东米赤加站起身来拂袖而去,其


状态提示:第240章 不招呼各位--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