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大明天启帝>第三章 拉拢

感谢@小林吖的推荐票。/p

一个月后。/p

一身常服的朱由校在一群太监宫女的服饰下,在一处皇宫的花园内散步。经过一个月的调养,朱由校的身体已经恢复了七八成的样子。虽然朱由校自己感觉没什么大事,但是身边的太监宫女却不敢大意,时不时的提醒几句让其慢一点。/p

临近10月的北京天气虽说不是过于炎热,但还是让人感到一股压抑,加之今天乃是阴天,那股压抑更加浓重。/p

在花园内转了大半个小时左右,朱由校感觉自己的身体有些吃力,便找到一处凉亭坐下来调整气息。几名太监将早已准备好的上等的茶叶炮制的茶,摆在凉亭内的石桌上供其饮用。/p

老祖宗曾经说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前世当惯穷屌丝的朱由校何曾受过如此服侍,由一开始的拘谨到现在的收放自如,朱由校已经完美地解释了老祖宗的这句话。/p

“陛下,魏公公求见”。一名小太监快步跑到朱由校毕面前恭毕敬的说道。/p

“哦,忠贤来了,让他快进来”。朱由校听到小太监的话后,对其轻轻的点点头。/p

“老奴魏忠贤参见陛下,愿陛下身体安康”。/p

不多时魏忠贤在一名小太监的引领下,来到朱由校面前毕恭毕敬的对朱由校施礼。/p

朱由校对于魏忠贤只是朝自己弯腰施礼,而没有向自己往常看清宫电视时那种跪倒在地也已经明白,结合天气皇帝的记忆原来明朝的是不兴跪拜礼的。/p

朱元璋曾经下了一道命令,内容是:“军民行礼尚循胡俗,饮宴行酒多以跪拜为礼”,所以“乃命省臣及礼部官定为仪式,申禁之,其余一切胡礼,悉禁勿用”。/p

朱元璋定了一些礼仪制度,也就是所谓的见面礼仪,首先第一点,见皇帝有重要事情时,或者是在祭天祭祖等一些重大事件时,无论君臣都需要穿着整齐隆重要进行大礼,对于平常君臣官员们见面时只需见面行揖礼。/p

明朝对皇帝最大的礼是五拜三扣头——长跪,俯首至手五次,叩头至地三次,然后起身,拱手侍立用于最正式的场合官员三年一次的入京朝见,贡士在殿试、传胪时行礼。一般三拜四拜,然后起身侍立。接圣旨时要跪。官员参与祭祀或对人表达感激时一般到四拜。/p

“大伴不要客气,快与我同住”。/p

“陛下龙恩,老奴何德何能敢与陛下同席而坐,要让朝中大臣知晓,必定参我一本”。/p

魏忠贤急忙朝着朱由校连连摆手,脸上却露出激动之情。/p

并不是魏忠贤没有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的深度,而是自从朱由校苏醒之后,竟然一个月都没有召见自己,甚至自己条件都不曾被允许,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p

对于皇帝的种种表现,让这个自称九千岁的魏忠贤心惊不已。因为这表示自己已经失去宠幸,对于自己这样的太监,当失去皇帝宠幸的时候便是自己死无葬身之地之时。尤其是自己以往的种种作为,一旦自己失宠,那群文官必定像一条恶狗一样,深深地将自己吞噬的一干二净。/p

“大伴不必如此,朕自从从先皇手中接过皇位,由于年少不知导致玩物丧志智,幸得大阪在旁鼎力相助,才不让朝政糜烂,可以说大伴的能力与成祖时的三宝太监不相上下”。/p

“陛下老奴,何能敢与三宝太监相提并论,是愧煞老奴了”。/p

魏忠贤听到朱由俭,竟然把自己与三宝太监相提并论,感动的直接跪倒在地。/p

三宝太监是何许人呢?竟然让魏忠贤如此失态。/p

三宝太监便是郑和,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p

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至1424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25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在途中卒于古里国。/p

可以说在整个明朝没有人不知道三宝太监的事迹,对于那些太监们来说,三宝太监是他们毕生所追求的,虽然如今私下里人称自己为9九千岁,但是对于魏忠贤来说,能够成为三宝太监一样的人才是他的毕生所求。如今朱由校竟然把自己与三宝太监相提并论,如何不让魏忠贤感到激动万分。/p

其实朱由校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也曾多次想过是否要继续使用魏忠贤,毕竟魏忠贤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伤敌也能伤己。/p

只是后来思前想后,最终还是决定继续使用魏忠贤,毕竟如果将魏忠贤铲除掉的话,造成朝廷内东林党一家独大这个场面,所造成的后果朱由校还是有所知道的,毕竟崇祯皇帝朱由检已经为他演示过一次了,只有搞平衡才是一个好领导。/p

尤其是魏忠贤搞钱的能力更是一绝,对于今后自己的所要做的事还是很有帮助的,尤其是现在朝廷税收少到令人发指。/p

对于明朝为什么灭亡这件事情,网上有很多人讨论过,有的说是天灾人祸,由于小冰河时期的到来导致,也有人说是明朝内部的相互排挤陷害,其实最根本的一个事情便是由于财政问题所导致的。/p

而一个国家需要运转的话,它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便是钱,只有有了钱才可以安置灾民,可以对外征战。/p

最直接的感观便是,明朝的财政从当初朱棣时期的3000万两,直到后来


状态提示:第三章 拉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