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虽然朝廷大员大多竭力反对临阵换将之举,温体仁却是一力赞同卢象升进京勤王,倒不是因为温体仁了解上意,而是如若再让卢象升攻贼,这一日三胜,宠恩日重,他温体仁还如何自处?所以这才赞同崇祯的决定,把你调到边关去对付更难对付的鞑子可行?看你还能不能一日三胜!/p

崇祯决定把卢象升给调到边镇,不管怎么说也总比张元佐来得强,好歹卢象升将流贼打的节节败退,调到边镇要比张元佐连上任都不敢要好得多。/p

六月初,卢象升休兵,之后前往秦关与总督洪承畴商议,彼时秦中之贼方才被剿灭了近半,豫中却又有流贼兴起,先后有临潼、邠州、渭南、韩城、华州等地遭到流贼攻城,虽因洪承畴防守得力,流贼皆是无功而返,却也是让年初的大好形势以不复再有,好在之后卢象升又屡获奇胜,朝廷却发来了勤王的诏令,卢象升虽无可奈何,只得起麾下兵马两万余人前往京城,自此洪承畴无才无德,接任的熊文灿无能之辈,大明流贼复起,再无宁日,直指大明灭绝。/p

这些个消息是随着朝廷的邸报到达南京城的,相比起京城里的手忙脚乱,大明的陪都南京还算安宁,至少这反贼先是被驱赶出了南直隶庐州、滁州地界,又被五省督抚卢象升接连击败,即使留下了些流寇反贼,那也有那东江镇总兵方凯的客军所在,已经剿灭了大半,自然是要安宁得多。/p

不过朝廷的一纸诏令,让包括韩赞周在内的南京文武们安宁不下来了,因为刚刚被南京的诸多文武当成保命的护身符的东江镇客兵一万两千丁,这次被朝廷征调了,虽说还是在南京兵部的所属,毕竟京城离着太远,军令传达太慢,难免延误战机,可这次朝廷却是明确指出,要这支明军从南直隶边界入凤阳府然后转到河南,与总督洪承畴一起御贼,概是因为卢象升被召回勤王后,其所属兵马两万余人自然也要跟着前往,自此洪承畴无兵可用,即使拿来守成尚且不足,更别提清剿剩下的贼寇,所以洪承畴这才跟朝廷要援。/p

崇祯两眼一抹黑,就是满朝文武都没人想的起来到底哪还有援军可调,川陕两地本是兵多之地,现如今陕地乃是流寇反贼的大本营,洪承畴手上不多的兵力也都大多在那里,川地却是要好一点,也有昔日贼寇之首张献忠与各部流贼堵住了去路,虎视眈眈,根本无兵可掉。/p

要不然朝廷也不会光调一个卢象升勤王了,毕竟比起大明腹地的反贼势力大减,关外的鞑子却是屡屡入关掠夺,近几年更是愈发频繁,边镇丢失简直就是家常便饭。/p

只是既然朝廷的令都下来了,那也没得办法,南京城里只得一日拖上一日,反正直到拖到反贼再也无力进犯为好,可这终究不可能,所以到了七月初,随即一纸调令从南京城里发了过来,让东江镇总兵方凯过凤阳府入河南之地,沿途清剿反贼以及协助洪承畴以及配合新任的陕抚孙传庭。/p

兵贵神速,随即方凯就领兵出发,以武曲一军两营和北斗亲卫营步卒一万两千人,两日后既然到达凤阳府,若非进入凤阳地界后,沿途流贼不断,多如蝼蚁,放着不管又不行,徒然为祸乡里,自然是要清剿,也就耗费了些时日。/p

过府而不入,凤阳之地虽是大明的中都,与京城顺天府、南京应天府齐名,但却一直空有中都之名,凤阳之地本就为贫瘠之处,概是因为为太祖朱元璋祖籍,也是大明历代先王的陵寝所在,这才是为中都,为大明陪都之一。/p

八年初曾被闯王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合力攻破,连皇陵都楼殿都被摧毁,流贼又火焚了龙兴寺,以断大明龙脉,九年初又是兵临凤阳府下,好在有卢象升力挽狂澜,反贼未能攻破凤阳府,但却攻破了相邻的滁州府,之后就是被明军击败,兵溃千里,一路逃回了陕甘老家。/p

所以昔日的大明中都早已不复模样,以前是空顶着个中都之名,但也城中颇有富户,多是朱元璋从苏州等江南之地被强行迁来的,即使过了百余年,还都颇有余财,至少能顶得住中都这个名头,如今却是城墙破败,百姓流离失所,亭台楼阁皆毁于一旦。/p

只是途径凤阳而已,所以随即就离开前往归德府,再经开封、河南二府直往陕地,这一路却颇不安分,皆是因为河南之地同样流贼多如蝼蚁,远不是南直隶地界那般安稳,即是叫得出名号的就有老回回、许文冲、王九仁、王成龙、薛仁贵等各部,好在这几部如今还算安分,再加上方凯一路遇贼杀贼,倒也震慑了不少流寇,等着这些个流寇打算调集兵马找回场子的时候,方凯早就过了河南地界,到了陕地。/p

可等到方凯前脚到了地方,后脚就听说陕贼围攻成县。/p

陕西巡抚孙传庭听闻朝廷调来了一支援军,还多达一万两千人,自然是大喜若望,卢象升被调到了京城勤王,带走了本部两万人,洪承畴这个五省总督的手上的兵力都已经是捉襟见肘,更别提孙传庭只是一省巡抚,能动用的兵力不足反贼流寇的十分之一,哪里够用?/p

只是等孙传庭听闻这支援军属于昔日辽东东江镇,刚听闻时孙传庭只觉得一头雾水,东江镇?那不是早就成了摆设,袁崇焕这书生还在时可是生生杀了东江镇总兵毛文龙,使得原先还起点作用的东江镇一点作用都无,概是因为袁崇焕杀了人,再没人有毛文龙那般


状态提示:第176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