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都市现代>女神情衷>第217章 心藏珍宝

翌晨,一辆绿漆大窗的长途客车,在经过了好几个有红绿灯的路口后,终于驶离了市区,然后就向着远郊的东沟镇全速进发。

公路两旁的景色在绚烂的霞光中渐次展开,房屋、田野、在窗外旋转流动,乡镇企业的厂房和烟囱鳞次栉比,飞驶而来,又簇拥而去。

这条道很是僻静。半天也看不到一辆过往的车辆。而不远处与这条道几乎并行的高速公路上,过往的车辆却是十分的频繁。

看得出来,长途客运所以不走高速路而走这眼下这条老道,是出于盈利的目的,沿途还有好多的站点呢,还可以拉好多的客呢。而高速上是不可能给你设站点的。

僻静的环境,让田野有了欣赏窗外景物的心情,沉思默想也可以不受干扰的进行了。

不久,一座座秋天特有的五花山就映入了眼帘。但见草作金色、枫吐火光、白桦耀目、松林拥翠……真是富有诗情画意啊。

坐在车窗前田野被这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秋景吸引了,陶醉了。当年他就是冲着这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才向往起农村的生活,这成了他最后决意要去插队落户的诸多因素中的一个。

可是一旦置身其中了,当初的诗情画意便一下子全没了。原来光靠眼睛看来的感觉跟亲自经历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了。从而悟到,世界上许多的事情,如果只注重表面现象,往往是会被误导的。

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后,绵延起伏的山峦变得有些熟悉起来,而且越来越熟悉了。这不是当年插队落户时那个些个山么?翻过那座最高的山梁,就是那个山沟沟了。

田野记忆的闸门,就慢慢的开启了。门缝逐渐的扩大、扩大,直至彻底敞开了。田野的整个人便有如进入了时空隧道,重新过起了那一段苦涩的插队生活。

当年他们这些插队知青与当地的人们,那是五土不沾,六亲不连,难免心生抗拒。但迫于形势的压力,也只能暂时这样憋屈着生活了。

与此同时,面对这样一群前来抢饭碗的人们,当地的人们在心里边是着实的讨厌啊。但同样迫于形势的压力,却笑在了脸上,而且处处还要对这些城里来的青年们客客气气的。这都是强做出来的。

然而时间一长,一开始的那种客气劲就逐渐的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淡漠。心里的嫌弃即将浮出水面。这表明,他们依然把知青们看成是城里的人,是外来人。

但是当知青们偶尔回到城里的家里时,家里的人们却把他们看成了乡下人。当初临下乡时的那种依依不舍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容易察觉到的嫌恶,和巴不得快点走,好给家里减轻负担的心思。

走在大街上,碰到那些仍然保存着一份城市户口和粮食份额的同学们呢,知青们却为自己已经变成了个盲流子而产生了自卑的心理。真羡慕这些同学们当初刀架在脖子上也不下乡的那股子坚强劲啊。

最为可悲的是,知青们还不如插队当地的人们呢。

当地人是生于斯,长于斯。亲人恋人及社会关系还有生活的兴趣等都在于斯。他们没有从熟悉的城市到陌生的农村这种心理上没有落差,也没有要接受什么再教育的这一环节。而知青却都有之。在同是生活艰苦之外,知青们比当地人要多一重精神上的重负。

而知青内部呢,说实在的,有几个不想有一天走出农村的?谁愿意就这样面朝黄土背朝天默默无闻的修理一辈子的地球?

但是,可以返城的招工、招干、参军和上学等机会,那是又少之又少,能摊上的人只是凤毛鳞角。最后绝大多数的知青还得继续待在农村。

在这种形势下,为了自己能够胜出,知青之间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弄得相互的关系都很紧张。

有的都二十好几了,连个对象都不敢搞。明知搞起了对象艰苦的和枯燥的生活会变得好过一些,可是谁都知道,搞了对象就得结婚,结了婚那就等于是扎了根了。扎了根那还能回城么?

总之,当时的知青们,是社会上最为尴尬的一个阶层,也是最为不幸的一群人。

田野现在是悟透了,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实,就是一段消磨意志,耗损体力和虚掷青春的蹉跎岁月。那根本就不是为了消失什么三大差别,也不是为了反帝反修,更不是什么青年人的必由之路。

而是由于当时的当政者解决不了大量走出校门的青年人的就业问题,但又不愿显出自己的无能,便哄死人不偿命的把知青们都哄到乡下去了。于是这就又变成了他们的又一项光辉的政绩,而继续享受着人们对他们的顶礼膜拜。

田野为了心情愉快,所以一直强力尘封着在东沟第三大队的那段苦涩的插队生活。以致当初即使知道了老徐就是从东沟来的,他也没有去攀老乡套近乎。而且对老徐又有着一种天然的排斥感。

眼下这趟来,是拼死为红颜,当然是另外一回事儿了。不过,这仍然让他的往事再无法尘封,心情也就无法不变得越来越沉重了。再加上这旅途的漫长和寂寞,他真是压抑得快要透不过气来了……

但是,他不想将这些讲给周枫烨听,他怕她听完了后说出一句“多大的事啊”,她没有那样的体验,而他有,这是他和她的最大的不同。

他不想让周枫烨意识到自己的沉重,于是他开始极力的要从沉重中挣脱自己。

其实,周枫烨已经从田野


状态提示:第217章 心藏珍宝--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