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不战不和亦不守,万顷烟波一旦收
让梅观林大哥这么一说,属于我们这边的人,一起“哦!”了一声。而我那几个玩古董的哥哥们,却还是一个个的摸不着头脑。
这个时候,就看出术业有专攻来了,毕竟我们这边的人都是跟神职人员挨着点边儿的。
就在这时,常如冰掏出了那张纸来,就是我画的像鬼画符一样的那一幅“双人呕吐图”。
“要是这么一看,还真是这么回事儿!”常姐看着这幅画喃喃的说道:“难怪我看着有点儿眼熟!原来是扶乩!”
“看着眼熟,不早说!”我气愤的看了常姐一眼:“原来你是见过扶乩的!那你居然连乩笔都不认识?”
“我看过扶乩是一回事,”只见常姐毫不客气的朝我说道:“那时候我都是附在乩笔上面,又不是站在旁边,我怎么知道乩笔长什么样?”
“啊!”这个时候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忍不住惊叹了一声。
原来常姐之前扮演的,是那个请来的“神”的角色。是在乩笔上的那个视角上参加的扶乩活动!难怪她不认识乩笔!
到时候,我身边的那几个学者哥哥一个个看着常姐,脸上全是惊叹的表情,那个朱家卫更是一脸的惊愕!
他还不知道我们的底细,更没想到原来我身边的那个娇滴滴的大姐,居然还是一位仙家!
要说这扶乩是怎么回事?那说来话就长了。
扶乩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宗教活动,又叫扶鸾、降笔、请仙。实际上是一种占卜的手段。
在扶乩的时候,需要有两个人一起扶着一个架子,如果没有专门的架子的话,用树枝、簸箕或者是小筐都可以。在那个架子上面插着一支笔,笔尖是竖直朝下的。
而在笔尖的下面就是一个沙盘,两个人推动这个架子或者是簸箕,那支笔就会在沙盘上留下字迹。这些字迹由旁边的人抄写下来,这些写下来的内容就是神仙带给凡人的启示了。
伏击这个活动在古代流传甚广,现代做的人却很少。不过由它引申出来的占卜之术却是花样繁多。
包括现代的请笔仙、请碟仙、请筷仙等等,其实都是扶乩这种占卜术的变种,它们仍以各种方式在民间不断的流传。
在古代,下至村民农妇的小打小闹,上至国家气运的占卜,很多都是用扶乩来完成的,历史上的很多皇帝也都是这项活动的资深爱好者。
刚才我说的还是相对简单一些,事实上,如果是正式的扶乩,那么里面的讲究还是很多的。
由于扶乩又叫做“扶鸾”,所以那两个手持乩笔的人又叫做正鸾副鸾。
另外,还需要有两个解读沙盘上字体的人,这两人叫做唱生。
此外,还要有两个负责记录的人。这六个人合在一起叫做“三才六部”,而这些文字经过这些人的共同努力整理出来以后,才会变成神仙的指示。
实际上,我对这些东西多少还是明白一点的,如果在扶乩的时候,在这之前你要请谁下来,一般都会事先有个明确的说法。
如果要是帝王将相,讲究个天人交感,那么一般的地仙之流是不敢上来当“乩仙”的。
不过要是民间请仙,就没有这么多的讲究了。通常都是央求过路神仙,随便哪位来指点一下迷津都可以。这样的话,请来的是谁都是很有可能的。
常姐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人,而扶乩这项活动从唐代一直到清末,全都是非常盛行。她很有可能有的时候恰逢其会,也曾经给扶乩的人指点过一二来的。
我一边理清思路,一边把扶乩的事慢慢的讲给那几位不明白的人听,很快的大家也都听懂了。
“不就是个大型的请笔仙吗?”这时候,就见朱家卫在旁边嘟囔着说道:“原来这个石笔是用来干这个的,今天可是涨了姿势了!”
“在历史上,也曾经有过几次和扶乩有关的事件。”这时候我旁边的阿越开口向着大伙说道:
“在清朝的时候,当时的名臣叶名琛就非常相信这个东西,结果在他当广东巡抚的时候,正好赶上第二次鸦片战争。”
“在英法联军入侵的时候,叶名琛亲自扶乩,据说是吕洞宾上来当了乩仙以后,写下了一句,“十五日后便无事”。当时的叶名琛如获至宝,因此既不与联军交涉,也不做什么防守。
就因为这个,叶名琛得了个“六不总督”的外号。就是“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人家就像一块牛皮糖一样跟你英法联军耗着。
于是在当时,就形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英法联军怎么想也想不明白,心里琢磨着:“这小子要弄啥嘞?”
而叶名琛心里头也掐着日子算着,心里念叨着:“这帮猴子咋还不走呢?”
结果在开战以后,这位叶名琛直接就被英法联军给活捉,一路抓到了印度的加尔哥达。
“这不是典型的封建迷信害人的事例吗?“在朱家卫听到这里以后,他顿时跳起来说道:“叫你这一说,这扶乩也信不得啊?”
“我刚才说的是不灵的例子,这扶乩也有灵的时候,”只见阿越笑着说道:
“比如在光绪三十年正月初七那天,家住在在燕京西山碧云寺旁边的一位居士“高静涵”,他就在家中扶乩。”
当时他请来的是一位隋代高僧,叫做“天台步虚祖师”。
结果这位古代的高僧,在乩文中预言了中国的百年大事。当时的飞鸾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