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不单单是崔明伏,就连我都不由自主地侧目而视,注意着崔明丽的手。或许是有意在气崔明伏,崔明丽竟然慢慢地把手张开,里面的东西倒是闪闪发亮的,但是我敢肯定,这东西,我着实是没有见到过的。
“这是什么?”嘟嘟好奇地把那东西拿在了手中,“好像是古代的铜钱啊,明丽这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吗?”
“崔明丽……”崔明伏伸出的手指哆哆嗦嗦地指着崔明丽,“有他妈你这么惯孩子的吗?这是什么东西你自己心里面不清楚吗?韩小天胡闹,你还跟着胡闹!你们两个到底还有没有底线,还有没有分寸啊?”
听到了这句话,我可算是不愿意了,合着我怎么就没有分寸了呢?我当即坐直了身子,“老崔,你这么说话我可是不爱听啊,什么叫做我没有分寸呢?嘟嘟是我的护法仙童,忠心耿耿地保护我,并且为我们‘陆判宗’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人家凭什么不能给自己找一个媳妇儿呢?你管天管地,还管人家拉屎放屁?”
崔明伏被我怼了过去,猛地转身,狠狠地白了我一眼,便也不再说话了。
“嘟嘟,我给你这个东西,不单单是贺新婚,也是为了鼓励你要好好的修炼啊,你自己可得加把劲啊,知道了吗?”崔明丽说完,爱抚地抹了抹嘟嘟的头。
嘟嘟这家伙看崔明丽如此疼爱自己倒是也开心地点着头,鬼头鬼脑的模样,也着实是蛮讨人喜欢的。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自己铸行货币,齐有法化刀,楚有爰金和蚁鼻钱,燕有明刀,韩有方足布,赵有尖足布,魏有桥足布,秦有圜钱等等。钱币形状各异,轻重不一,并且有优有劣,换算困难,给当时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秦始皇于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统一了全国的货币。秦始皇下令废除原各国的旧币,以秦币为基础推行新的货币制度。
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及至秦,分一国之币为三。黄金以镒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半两其形制仿玉璧纺轮的圜钱形制而来,方孔圆形,逐渐成为中国制钱的规定模式。
秦始皇不仅对货币的质、量、形、用有明确的规定,而且集中了钱币的铸造权,严禁私人铸钱。实际上秦半两在铸造技术方面并没有超过先秦各国的铜铸币,它的流通信誉是国家的法律来维护的。
云梦竹简《金布律》记载:“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印,钱善不善,杂实之。……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早在秦惠文王二年,初次行用钱的时候就把钱币的铸造发行权掌握在王室手中了。秦钱不铸地名,正是铸币发行权集中的反映。秦始皇改革币制,一方面废除各大小诸侯的旧币,另一方面严禁民间私铸,巩固加强国家的铸币权和发行权,这也是秦始皇统一货币最重要的措施。
秦始皇统一币制后,“半两”钱就成了全国统一的法定货币。“半两”钱外圆内方,无内外廓,背平无文;篆书 “半两”二字分别列于穿孔两侧,钱文凸起,据说是丞相李斯所创,布局严谨,笔划方折,雅卓刚健。“半两”钱圆中有方,方外有圆,刚柔并济,静动结合,达到了匀称均衡之美的最高境界。“半两”钱的造型极具政治色彩,它是秦代“天命皇权”的象征。《吕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何以说天道之圆也,精气一下一上,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圆,臣主方,方圆不易,其国乃昌。”秦代的统治者认为外圆象征天命,内方代表皇权,把钱做成外圆内方的形状,象征君临天下,皇权至上,秦“半两”流通到何处,皇权威仪就散布到何方。
“半两”钱上的数字体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秦“半两”重十二铢,秦代二十四铢为一两),直径十二分(2.4厘米),穿孔的边长各为六分(1.2厘米),这些数字都是六或六的倍数。
“六”是阴阳五行中水的记数,如此众多的六出现在钱币上绝非偶然,是古人一种思想含义的体现。此外,从材料利用和制作工艺来看,“半两”钱的造型比其他任何形状都节省铸材,是一种最优化的选择,而且中间的方孔便于固定锉修。
方孔圆钱最早出现于战国,但制造简单,有孔便于穿挂。在战国的方孔圆钱中,属于燕的有明四、明化、一化三种,制作粗率,有的面文不齐;属于齐的仅存一字或化字;属、于东周、三晋地区的有共、垣、济阴、离石、车周等字,属于秦的是半两钱,一般每枚重3~5克。
秦统一后,以黄金为上币,方孔圆形的半两钱为下币,从此方孔圆钱在中国保留了两千多年。这种形制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同时便于携带穿挂。半两钱沿用于秦汉,其特征是:先秦半两,文字微带隐起,笔划有方折、圆折,重4克左右;秦半两,重8克(秦制半两=8克),这种重8克的半两钱极大多数铸于秦始皇时代;汉半两,汉初由于私铸之风甚盛,半两钱越铸越小,有的小到直径不到”一厘米,重不到一克,一捱即碎。汉文帝时半两钱重4铣(汉制1斤=16两,1两=24铣,半两=12铢),又称4铢钱,有的带有地名,如临苗四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