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冷笑道:“那又如何?本官已经让你舅舅给你准备好囚衣了。”
刘青峰放下砚台,跪下施礼道:“大人,小民看到告示就立即赶来了,还请大人给小民一个说话的机会。”
“那你就说!”
“小民以为大人今日宣布的告示除暂不收缴赋税外均不可取。”刘青峰到底是个孩子,心里有些紧张,一上来就说错了话。
“哦,你说说如何不可取?”李康被气乐了,却又有几分好奇。
“第一,征劳役修河堤。如今正值种稻之际,如在此时征劳役,势必影响夏播。下马县已经歉收一季,如果秋季再次歉收必定民不聊生。”
“哼,你说的这个人人皆知,这本就是无奈之举。”
“大人何不准许百姓以粮代役,让百姓安心在家生产。”
“呵呵,刘青峰,你好打算,以粮代役,哼,谁不知道你家不缺粮,以粮代役正好如了你的心愿。你们倒是可以安安心心地送柴、种地了,可你说这河堤谁去修?”
“大人,您说下马今年会有多少灾民?您真的缺劳力吗?”
李康讥讽道:“刘青峰,还真是时刻不忘从灾民身上捞好处呀?”
“大人,一边寻常百姓安心生产,一边灾民可以果腹,大人何乐而不为?”刘青峰渐渐镇定了下来。
“嗯,算你说道有理,那你说说不得私自屯粮、限制粮价又有何不妥,是不是挡了你家的财路?”
“大人,商人皆重利,限制粮价,商人无利可图,外地粮食便不会进入下马县,到时百姓手中即使有钱也无处买粮。”
“这,依你之见该当如何?”李康语气稍缓。
“大人可下令放开粮价,到时各地粮食必然蜂拥而入。下马县一旦粮食充足,粮价必然下跌。”
“那商人不会再运走粮食吗?”
“大人不是已经下令下马县的粮食许进不许出吗?”
“哈哈!”李康大笑道,“刘青峰那你再说说,你家要是趁机高价卖出粮食,本官又当如何?”
刘青峰连忙磕头道:“大人明鉴,小人家里不会卖出粮食,即使售卖,也不会高于两文一升。粮价高涨之时,若有两文一升粮食卖出,粮价必然应声下跌。”
“你家屯粮就是为了这个?”
“回大人,小民家里屯粮乃是为了赈灾开荒。”
“赈灾开荒?”
“是,大人,小民所住刘家圩后山下有千亩荒地,因为过于贫瘠、无法灌溉一直无人开荒,家中决议今年开荒。”
“为何今年开荒?”
“回大人,初春之时,家父以自家田地实验,发现草木灰可以肥田。家祖在后山开出一亩多荒地,以草木灰肥田、林土覆盖细耕,现在已经确定可以种出苞米。小民家人决定就在荒地施粥,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愿意帮忙开荒,每日均供给两碗稀粥一个粗面饼。”
“两碗稀粥一个粗面饼就让人为你们干一天活,刘青峰,你家可真是好算计。你说这话就不觉得汗颜吗?”
“大人,小民家屯粮既为开荒,也为赈灾。只要灾民愿意帮忙开荒,干多干少决不计较。”
李康点点头问:“你们家为何不让灾民吃饱,多开一些荒地?”
刘青峰犹豫了一下说:“大人,小民家小门小户,并无自保的手段,若是管人温饱,引来众多灾民哄抢刘家圩,小民实在是无法应对。且小民家的粮食只怕也无法管众多灾民的温饱,只能想着帮他们度过难关而已。”
李康说:“你家若真能管三百人一月温饱,本官可保刘家圩平安。”
刘青峰大喜连忙磕头道:“小民先行谢过大人。”
“你且起来回话。我再问你官府设置粥棚又有何不妥?”
“大人,设置粥棚本无可厚非,可是若有人冒充灾民又将如何?灾民聚集城中不散又当如何?小可以为,大人可用‘以工代赈’替代施粥。至于老弱妇孺,大人也可鼓励乡绅大户设置粥棚赈济灾民。”
“以工代赈?何谓‘以工代赈’?”
“就是让灾民以做工换取粮食。”
“哈哈,刘青峰,本官真想敲开你小子的脑袋看看是怎么长的?”李康闻言又是一阵大笑,随后继续问,“你既然有这么多主意,再给我说说如何对付囤粮图利之人?本官实在不想轻易放过他们!”
“大人,‘欲要取之,必先予之’,人生无非‘名利’二字,大人不想给他们‘利’,不如就给他们‘名’。”
“好,你说说你家屯粮,又是为何?”
“自然也是‘名利’二字,小民既要名也要利。”
“好一个‘既要名也要利’,你就不能只要名不要利。”
“大人,只要名不要利,小民家则无以为生、不得长久;若是只要利不要名,则利欲熏心、枉自为人。”
“好,好一个‘枉自为人’,刘青峰,你可愿意到本官这里做一书吏。”李康对眼前的孩子倒是越来越有兴趣了。
“大人,我……”刘青峰苦苦对答半日,却冷不防听到了这一句,这一句妹妹可没教她。他一时竟无以为答。
“行了,本官不为难你了,你还是好好读书,给你舅舅一个交代吧。你回去告诉你家人,好好准备开荒,所需牛马农具,本官为你们调配。不过本官今年要看到粮食。”
“大人放心,那已经开垦的一亩多地秋日必有收获。”
李康挑眉问道:“唔?怎么是一亩地?不是说千亩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