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音寺雄伟壮丽,雄峙于须弥山上,仿佛一尊大佛趺坐。无数凡人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对着佛庙殿堂的神像顶礼膜拜,倾诉自己的悲喜心愿,祈求神明保佑。在阳光的照耀下,须弥山顶焕发出一轮金光,好似大佛脑后的光轮,越发庄严神圣。
冬!冬!冬!
悠扬的钟声响起,伴随着梵音禅唱,使人顿消尘俗之念,功名之心,正是:
晨钟暮鼓,警醒多少山河名利客。
经声佛号,唤回无边苦海梦中人。
如今天色尚早,但天音寺已有不少香客烧香礼佛。
就在这时,一道梵音从后山传来,宏大嘹亮,不似人声,竟盖过了悠扬的钟声。一众香客和天音寺弟子不由抬头,向后山所在的方向瞧去。
一时间,却不由都怔住了。
就见高空之上,不知盘踞着一尊足有数十丈高的明王,肌肉虬结,怒目圆睁,双眼中燃烧着汹汹业火,仿佛是要将世间一切污秽焚烧一空。
这一尊法相的实在过于宏大,更带着磅礴浩瀚气势,无论香客还是天音寺弟子,都有顶礼膜拜的冲动。
片刻之后,又一尊法相出现,却是一尊慈眉善目的观世音菩萨。
神光充足,飘带缓缓拂动,白衣上的褶皱,都是清晰可见,不断波荡。尤其是那一双善目,仿佛蕴含着慈悲,生动可亲。
一尊又一尊的法相出现人间。
这些法相有高有低,或清晰可见眉目,或缥缈模湖。其中既有菩萨金刚,还有天女、天龙之流。
一时间,天地金光流转,梵音低唱,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使人宛如置身于便佛国之中。
无论香客还是天音寺弟子,尽是热泪盈眶,五体投地。即使有经纶世俗之辈,也变成了最虔诚的信徒。真真实实的人间佛国就出现在面前,怎能不让人心灵震颤。
后山普泓上师等高僧,亦是心神震荡。不过,由于本身修为高深,加上知道眼前这一幕是由玉连城催动,倒也能够把持住心神。
“三十一尊法相,并不圆满,而且所有的法相都是朝向某个方向,应该还有一尊最为宏大的法相……”
普泓上师不愧天音寺主持,见识远非常人能比。而他这个念头才刚刚落下,就见玉连城的气机越发宏大缥缈,口中长吟一声:“大梦谁先觉,觉者佛也。诸天我独尊,尊其心乎。”
轰隆!
第三十二尊法相出现。
一尊巨大的佛陀端坐在灵山宝座之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佛陀放射出亿万金光,那被金色光辉笼罩的面庞显露悲悯之色,佛眼低垂,遍观三界六道,芸芸众生。
他似乎与其他法相同一高度,又仿佛与天地齐平。
即使是高大雄浑的须弥山与他相比,也仿佛不够一粒尘埃。
只因这一尊法相并非物理意义上的庞大,而是存在与心神之间,完全充斥每个人的心灵。
“三十二相,成了。”
玉连城轻轻吐出一口气。
……
悠悠钟声,又一次在须弥山回荡,宣告着新一天的开始。
自玉连城于无字玉璧前枯坐三年,一朝顿悟,创出三十二相后,整个天音寺的香火越发兴盛,香客络绎不绝。
而关于三十二相的方式,玉连城也悉数记载成册,传给普泓方丈。目前由普字辈高僧和寥寥几个二代弟子修炼。
他们也渐渐发现,这三十二相丝毫不逊色于大梵般若这传世功法,而且并不依赖于法宝,凭自身就能发挥出强大的斗战之力。
三十二相与大梵般若配合修炼,非但没有冲突,反而相得益彰。
实际上,无论是正道三大势力,还是魔门四派,出本门法诀外,战斗更多是依靠法宝。若没有法宝,甚至就连飞行都很困难。
而却跳出了法宝的局限,且三十二相不止用于战斗,更可谓包罗万象。
用于战斗有“明王忿怒相”、“天王相”、“斗战相”,用以治愈伤势的有“药师相”、“琉璃相”、用于掌控风雷的“天人相”……
这“三十二相”对于天音寺的整体实力提升,不可想象。
若能向大梵般若那般流传下去,不遭遇重大变故,便极有可能顶替青云门,成为正道乃至于神州第一门派。
而此时,创出“三十二相”,已由“白衣妙僧”成为“白衣神僧”的玉连城和普泓上师来到了舍利塔外。
舍利塔是存放历代高僧舍利之地,耸立如林,香火缭绕,氤氲之气成团入云,散发着神圣之气。
天音寺历代高僧纵然生前如何名传八方,万家生佛,死后也不过占一尺之地而已。
而在无数舍利塔中,就有天音寺四大神僧中普智上人的舍利。
“普智师弟天赋聪慧,道行深厚。且他一生行善积德,活人无数,比起老僧更适合天音寺主持。但他太执着于所谓的长生了,成住坏空,六道轮回,岂是人力所能更改。”
两人各种拈了一炷香,焚于塔前。就听普泓上师缓缓道:“普智师弟自青云门出山之后,并未回天音寺,只是让人送来书信一封,信中言他将前往西北蛮荒之地,继续探访长生之谜,便再无音讯。直到半年前,门下弟子巡视山门,突然间在院门外不远处,看到有个人摔倒在地,那人……就是普智师弟。”
“普智师弟面容颇为憔悴,脸颊上却不知怎么呈奇怪的通红之色。直到后来我才知道,那乃是普智师叔的为了暂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