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重生之民国元帅>第五百四十四节朱可夫的为难

“朱可夫同志,请注意你自己的言辞,怎么就我们挡不住德国人的闪击战了呢?我们可是有四百多万战士在前线已经是布防完毕了,我们的战士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战士,而且我们的苏联工业集团,已经是全面的开始工作了,他们会给我们的战士生产出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武器,德国人在我们坚强的抵抗意志面前,也得把他们的那一套闪击战给收起来,我们对于德国人的战术已经是研究了很长时间了。”不得不说,自古忠言逆耳,朱可夫说出的这些话,让在座的很多苏联将军们感觉到不高兴了。

如果不是斯大林同志悄悄地敲了一下他自己的烟斗,估计这个桌子上还会有更多的人站出来指责朱可夫的不对,在他们看来,朱克福这就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德国人厉害怎么了?但是我们苏联人也不差呀,我们战斗民族已经是集中了几百万军队了,难道连他们的进攻都抵挡不住吗?我们可不是那些法国人,除了红酒和香槟之外,什么都不懂,在开战的一个月内就被德国人给打垮了。

让朱可夫比较欣慰的就是,斯大林阁下还是支持自己的,要不然的话也就不会表态站在自己这边了,只要是一个国家的元首,还没有失去理智,跟这些宣传队员们站在一个战壕里,那对于这个国家来说那就是有救的,如果一旦斯大林同志也跟他们一样失去理智,认为靠着我们的军队可以抵挡德国人进攻的话,那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才是一个灾难。

朱可夫曾经做过一个沙盘推演,在苏联前线的军队,想要抵挡德国人的进攻,那是完全没有可能的,首先在机械化部队方面,就被德国人拉下太远了,这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补上的。

其次就是双方的士兵素质了,德国士兵的素质可以说是冠绝欧洲的,苏联士兵的素质,那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是明白的,原本他是地里的一个农夫,直接就把他给拉来套上军装变成了一名苏军战士了,当然和不合格的那另外再说,只要是完成上面的征兵数量,这就已经是不错了。

最后就是双方的工业能量了,虽然说都是工业强国,但是苏联跟德国人的这个工业强国比起来,还存在很多差距的,苏联人生产,自然是有自己的数量的,但是却没有自己的质量,就跟150毫米榴弹炮一样,德国人的合格率能够达到90以上,而苏联人同期这一数字只能是达到50,而且生产出来之后还会有各种各样的人为问题。

比如说有的火炮都能在后勤部门里面呆十一个月找不到它的主人,并不是说没有军队需要这些火炮,而是后勤部门的官员卡着一部分火炮,不发放给作战部队,需要作战部队上来送礼才行。

本来朱可夫是了解这个事情的,想要在最高端会议上提出来,让斯大林同志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不过看了看在座的这些将军当中,还是把自己的这个话给压下去了,如果真的在最高会议上把这个话给提出来,那也就代表着自己,以后基本上只能是靠着斯大林同志了,其他人的帮助几乎是没有了,对于自己一个小小的上将来说,这可是致命的,虽然国家元首的欣赏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军队当中,如果你独自开车的话,那你这一路上得撞坏多少车?

“那么朱可夫同志,你认为我们现在在西部前线上应该执行一个什么样的战略呢?现在的战略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在朱可夫说完话之后,有几个将军想要站出来指责朱可夫,不过被斯大林的那一下敲烟袋的声音,给挡回去了,所以就有了五分钟的安静,五分钟之后,终于是斯大林阁下说话了。

说实在的,这个问题还真是把朱可夫给问住了,本来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了,要是说前线的战略有问题的话,那就是指责斯大林的政策有问题,要知道此刻在苏联国内,虽然是大清洗已经过去了,可自己这样明目张胆的指出斯大林同志的错误,还是一种很强硬的找死行为,他就在想到底是应该怎么着把这个事情给说出来呢!

前线的防御政策是斯大林同志带着一干老将制定出来的,所有的作战方针,就坚持了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能让敌人进入苏联一寸国土,誓死守卫国土,所以在边境线附近布置了大约85以上的防御力量和90的重装集团。

如果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你这样布置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样可以把敌人拖入到阵地战当中,但问题是现在已经跟那个时候过去了十几年了,如果自己的脑子还没有变化的话,那法国人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法国人和英国人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损失了他们的两百多万大军,现在又到了苏联该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尊敬的斯大林阁下,我认为我们前线现在严重缺少装甲力量,德国人之所可以日行千里,就是因为他们的装甲力量十分强大,整个军队几乎达到了半机械化状态,如果可以让我们的生产企业加班加点的运行,作为一个战时机制,所有的坦克和装甲车在工厂生产出来之下,立刻就运送到前线,把这个分配的权利放到前线将军的手中,这样可以节约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朱可夫将军的话让这里一部分人感觉到了愤怒,因为如果按照他的这个方式来进行的话,很多人手里可能就没有权利了,而又让另一些人感觉到失望,这些人是苏联军队当中的精锐,他们认为朱可夫将军应该提出现在防御


状态提示:第五百四十四节朱可夫的为难--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