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旌旗>第三百六十四章 远东大冒险(上)

第三百六十四章远东大冒险(上)

可以说日本人之前的虚晃一枪确实成功的欺骗的了李宗仁,但是随后当日军进攻热河的战略企图暴露之后,李宗仁立即请示了武汉政府方面,以一部分兵力牵制华中日军,以主力击破日军华北方面军主力,增援策应张学武第十战区作战。

但是,李宗仁的计划被蒋介石以战备物资准备尚未完毕,时机尚未成熟而否决,发觉决战契机的李宗仁原本想给蒋介石来一个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却万万没料到,蒋介石先是借口徐文玮贪污案控制了第五战区的全部供给补充事宜,另外徐州第五战区所掌握的精锐部队都是蒋介石的黄埔高足,李宗仁也是有心无力,而杂牌部队在之前的防御战战中损失较大,很多部队虽然完成了补充,但是由于新兵过多,战斗力不升反降。

坐失了大好良机的李宗仁也清楚,这次他所指挥的针对日军华北方面军的作战恐怕很难得到张学武第十战区的策应了,而且日军华北与华中两个方面军的部队已经运动到了一起,日本人也意识到了其华北方面军的主力退入满洲之后,一华北方面军仅存的五个师团又七个**混成旅团是绝对没有可能挡住张学武的攻击的,所以日军有计划的秘密开始准备集中兵力,放弃华北的大部分地域,只固守平汉线的几处要点,与华中方面军的日军主力兵合一处遥相呼应。

实际上李宗仁也非常清楚,张学武将整个日本华北方面军的主力全部驱赶进了东北,所以武汉国民政府方面非常担心张学武回趁机抢占华北,所以命令李宗仁立即发动一次大规模战役,确保**主力扫荡华北日军,收复华北。

扫荡日军说起来容易,但是实际上对于李宗仁来说却并不那么容易,**部队虽然多余日军数倍,但是武器总体来说与日军仍有较大差距,而且各部队补充得大多是新兵,战斗力十分有限,而且部队指挥架构过于太多繁琐,导致命令下达与执行都存在延误,想要合围全歼占据地空火力优势的日军谈何容易?第五战区不是装备精良的第十战区,在李宗仁之上还有一个喜欢不打招呼就调动部队的最高统帅蒋介石的存在。

所以,李宗仁只能硬着头皮以第五战区所属汤恩伯军团与胡宗南军团为机动军团,调第五军、第八军、第三十六军、第七十四军、第八十一军、第八十三军、第八十七军、第八十八军、第九十八军,第一百军组成出击集群,配属军委会直属炮兵第二旅、第五旅和装甲旅,对日军之华北残部进行扫荡。

在李宗仁看来日本人的所谓扫荡还少了吗?如果国民政府方面真的能够体恤部队的官兵,就应该利用之前第十战区吸引住日军主力的大好良机,把握战机消灭日军华北或者中华之野战部队主力。

实际上,自徐州会战以来,中**队的表现就让日军方面大跌眼镜,尤其是中**队每城每地的坚守给日军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尤其是日军两次大规模的进攻热河第十战区的失败,消耗了日本大量的国力与战略物资,尤其是有经验的老兵损失更为严重。

李宗仁的战役企图从一发动就被日本人洞悉得清清楚楚,可以说第五战区所面对的绝对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大血战,而整军备战的张学武却不认为国民政府方面能够达成其的战略目的,日军单纯以国力和综合实力上看,中国还远远不是日本人的对手,张学武三番二次的重创日军,都是以出奇制胜的战术。

何为出奇制胜?实际上出奇制胜就是冒险的代名词,张学武正面据守然后以空中优势绞杀日军的运输线,在以装甲集群分割击破日军,这种战术的消耗并不是张学武所能够负担得起的,储备了二年多的弹药尤其是大口径炮弹几乎被消耗一空,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张学武也丧失了追击扩大战果的能力。

张学武的战略目的是逼迫日本人选择北上而不是南进,因为只有这样中国才能从苏俄红色巨兽手中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但是逼迫日本人北上又谈何容易?日本人在国家战略方面可以说是相当得固执,南进为的是东南亚的石油和橡胶,但是前提条件是日军在中国战场战局优势维持一定的稳定,而且进军东南亚势必将以英美法等国为敌,与苏俄为敌则不会触及英美利益,而且还是英美乐得所见的。

最为关键的是,在苏联人援助下的张学武已经成为了日本方面的心腹大患,不解决第十战区张学武所部,那么日本人的陆军主力就无法从中国战场上抽身而出,所以张学武认为日本人一定是急于与苏俄达成互不侵犯中立条约,而苏俄方面也正是因为日本人的急迫,所以也在观望,最终的结果是日本人的耐性被彻底拖光。

在包头视察的张学武突然接到了情报部门截获的日军密电,破译之后张学武惊讶得目瞪口呆,日本人真的是疯了吗?或者说自己真的给日本人造成了一种错觉,那就是要击败消灭第十战区,就必须要让苏联人全面断绝给热河方面的支援,张学武从日本人密电中分析,日本人可能要狗急跳墙了,疯狗咬傻子,看热闹的倒霉!

让张学武最为惊讶的是日本人一边在锦州构筑号称远东最强之防线,一边却在边境向苏俄挑衅?

实际上看起来日本人是愚蠢无比,实际上张学武知道日本人这是非常明智的举动,要知道日本人与苏联方面的谈判久久无果,所以日本人狗急跳墙,


状态提示:第三百六十四章 远东大冒险(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