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旌旗>第三百四十五章 秘密访苏

第三百四十五章秘密访苏

不过日本人的畏惧与瞧不起是出于日本人的自卑心态,可以说在武士道精神的教育之下,八成的日本国民都有一种变态自卑的心态,日本人的个子不高,但是性格残忍无比,对于强者他们甘愿主动奉上自己的妻女,而对于弱者他们则选择虐杀,丛林法则让日本人发挥得淋漓尽致,尽管日本帝国拥有世界水面舰艇总吨位第一的舰队,但是他们依然十分的自卑,这种自卑是来自其骨头缝里的,不会因为明治维新区区百年的奋发复兴而能够去掉的。(《》,观看本书最新更新)

相比之下,中国已经屹立于世界上几千年了,一直走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和位于金字塔的顶峰,日本人才痛快了几年?就等于是一个暴发户与落魄的贵族一般,在落魄的贵族依然是贵族,而暴发户永远也只能是暴发户。

可以说张学武的第十战区这次漂亮的防御反击,打得日本关东军可谓是抱头鼠窜,就连自傲的冈村宁次也不得不避其风头退入东北锦州固守防御,实际上冈村宁次当时完全有机会退回到平津地区,但是冈村宁次得知第十战区的青年军一部已经攻占了山海关,于是立即指挥部队与关东军一同撤退,虽然成建制的损失了两个师团的部队,但是华北方面军剩余的五个师团与四个混成旅团的主力部队,以及关东军所部都顺利的撤回了锦州布防,失去了山海关屏障的日军将其的战略防御点定在了辽西的大门锦州!

锦州地处辽宁的西南部,北依松岭山脉,南临渤海辽东湾,与葫芦岛,盘锦,朝阳,阜新,构成锦州的一个辐射圈,但是现在葫芦岛、朝阳、阜新、盘锦以及全部被第十战区占领,锦州在一定程度意义上以及被孤立开了,日本关东军集结了几乎全部的机动兵力多达十四个师团又七个**混成旅团,加上华北方面军的五个师团又四个**混成旅团,以及配属的技术兵种特种部队,全部固守锦州附近,在昼夜不停的挖掘半弧形的防御列线。

锦州的地貌结构为三山一水三分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海拔近四百公尺的山区,向南逐渐降到海拔二十公尺以下的海滨平原,山脉连绵起伏,东北部有医巫闾山脉,西北部有松岭山脉、大凌河、小凌河、女儿河横贯境内,地形地势上来说算是易守难攻,地形复杂的了!

所以张学武才没决定直接进攻锦州光复东北,虽然关东军的主力与华北日军的主力都集中在了锦州,从战略意图上讲这将是一次非常好的大规模会战的机会,如果能够一击击溃盘踞在锦州附近的日军主力,那么张学武就能一鼓作气荡平东北残余日寇,将日军赶过鸭绿江,这种难得的战略决战的机会确实难得,但是张学武也非常清楚,第十战区现在没有能力一次性解决日军近二十个师团的部队,就连当面击溃甚至都做不到,况且日军利用锦州为中心进行了大纵深的部署,张学武知道自己现在面临的是谨慎之后再谨慎,轻进与冒进都是极其危险的。(《》,观看本书最新更新)

张学武所指挥的二次对日本关东军的大规模作战几乎全部都是日军主动攻击为前提,而张学武的主力部队以逸待劳,等日军的攻击部队陷入了疲惫,其准备的战略物资消耗一空,而且在战术上日军已经处于被分割分散的地位,这样一来张学武就可以直接投入生力军集中优势兵力和技术装备,给予日军其中一部以歼灭性打击,实际上这打得都是防御反击的战术,第十战区部队尚无直接攻坚的经验和准备,而且张学武的物资与弹药储备也不足以让其打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

要想会歼日军聚集在锦州附近的部队,至少需要投入第十战区之全部战力,甚至连担负包头保卫的三个师都要抽调出来,对于张学武来说,现在连作战所需的弹药物资供给他们都无法给与保证,之前日本关东军进攻朝阳、承德、赤峰、张家口以及包头,第十战区所属各要塞以及野战部队发射的七十五毫米口径以上炮弹、航弹就多达一百一十万发,日军也发射了五十余万发,可以说这个消耗速度是包头工业区弹药工厂所无法承担得起的,于是的战备物资的消耗以及战役带来的破坏的损失更是天文数字了。

为此,张学武决定自己亲自前往一趟苏联方面,因为根据日本人的种种异动表面,日本人很可能要对苏联方面做出一切相对的部署,北极熊看似十分的强大,但是面对德国人的强势崛起,北极熊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东西两线作战的情况出现,所以日本人如果做出如诺门坎一般的突然举动,那么就容易吓到外表凶猛胆子极小的北极熊。

实际上,历史上的诺门坎战役之后,苏军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和实际控制权,依然后退五十公里保持停火,并与日本人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张学武还没见过北极熊有将吃到嘴里的东西吐出来的先例,这就说明了德国带给苏联人的危机感远远要比看到的要大,历史上诺门坎战役之后,苏联政府开始大量消减对华的军援,这其中就是日本人的一次成功的失败战役所致。

而且,现在德国人的强势崛起比历史上更早,准备更为充分,在这种条件下俄国人自然会感到万分紧张,以至于同德国瓜分波兰,进攻芬兰无非是在寻找战略缓冲!

但是,一切尚未发生的事情对于张学武来说都只能说是猜测,历史还


状态提示:第三百四十五章 秘密访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