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旌旗>第一百九十三章 大兵压境
焚,除了发电怒骂张学武忘恩负义之外,张学良发觉自己确实以无任何可为之能?苏联方面的援助与张学武的热河军团实际上是张学良的两个筹码,结果现在皆以成空不说,张学武还在积极准备经山西进攻西安,有消息说阎锡山面对热河军团的大兵压境,已经准备了五百节车皮与五十台机车头,热河军团的主力随时都有经过大同南进西安的可能,而其的另外一路也可能从鄂尔多斯进入山西。

张学武自然知道历史上的双十二事变中的各方平衡和态度的转变是十分微妙的,比如现在红军还在做战略集中,准备与东北军、第十七路军一同对中央军作战,但是等月底的时候,中共方面的态度就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不参与所有的军事行动,红军部队中央政府军采取一切的军事行动,这样的话,那么东北军与第十七路军的所谓三位一体战略也会最终破产。

而且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剩下的那点部队根本就不够看,主力还是东北军,而一旦红军停止了之前承诺的三位一体战略,那么张学良答应其送往延安的三万支步枪和二百挺轻重机枪以及弹药也必然告吹,张学良会感觉到放佛自己被全世界出卖了一般。

阎锡山的最终决定还是要给张学武所部让路,但是让路也要有让路的技巧,晋军在1931年6月晋军依中央军番号重新排列,第三十二军军长商震、第三十三军军长徐永昌、第三十四军军长杨爱源、第三十五军军长傅作义,在此之外阎锡山深感张学武所部的威胁,后来又编了一个护路军,以孙楚为军长,另外组建了一个等于师级的骑兵队,以赵承绶为司令,为了不刺激南京方面的敏感神经,并将原晋军炮兵旅改为炮兵队,任命周玳为司令,另外晋军司令部还组建了五个独立旅。

不过第三十三军已经归阎锡山直属,徐永昌早已交付军权赴南京军政部领命,而杨爱源的第三十四军早就已经元气大伤,即便在阎锡山的全力恢复之下,第三十四军只能勉强算是齐装满员而已,至于战斗力方面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而商震的第三十二军现在与南京中央政府走得十分得近,名义上从前归晋军序列,但是实际上却听从南京军政部管辖,以至于傅作义阎锡山更是毫无任何办法,但是当面军政部调热河军团前往陕西平乱,面对虎视眈眈的张学武,这个路是阎锡山还是必须得借,所以阎锡山也想出了一个看似聪明的对策,他将自己的晋军所部全部调往了晋南的中条山进行布防,因为排除山西境内各地隘口战略要冲之外,中条山可以说成为了阎锡山唯一的选择。

中条山所在位于山西南部、黄河北岸,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高西南低,横向辐射一百七十多公里,纵深达五十公里,中条山,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后世在日军入侵山西之时,中央军与晋军所部也是退守此地的,对于阎锡山的这个选择张学武还真就有些犹豫了,强攻硬打显然不行,因为在双十二事变爆发之后,阎锡山就跳出来旗帜鲜明的反对张、杨二人的叛乱之举,所以公然入晋述诸武力张学武也是出师无名。

张学武所部进入山西名为借路,实际上很多人都以为张学武此刻肯定要趁机大下黑手,之前张学武干净利落的吞并晋军第三十四军之际,很多事后诸葛亮就都预料到了这点,不过让***跌眼镜的是张学武热河军团的三个师中的两个师迅速的通过了山西境内直奔西安而去,从背后给予延安一些形成包围之举,而在鄂尔多斯一线的部队却暂时按兵不动,因为阎锡山的晋军既然已经缩成了一团,张学武也就失去了逐个击破的最佳机会。

不过张学武也清楚,就算其对晋军下手,商震所部、傅作义所部这些都是碰不得的,这些都已经被蒋介石视为己方之军。

整编第一、第二,以及机械化旅和重炮第一、第二旅主力入晋之后,展阳的整编第五师立即抽调一旅精锐,迅速进入山西保卫后勤线,虽然现在晋军如同受气的小老婆一般,但是张学武也害怕阎锡山突然勇敢大胆起来,毕竟现在双十二事变各方的态度还都不算特别的明朗,***人又在蠢蠢欲动,所以只有立即解决事变才是当前的当务之局。

而最为关键的是双十二事变之中的各方无不是为了一己私利方谋而后动,扣押蒋介石甚至将其杀死,只能给试图侵华的***制造出难得的良机,因为在中国国内尚无一人具备蒋介石的威望与领袖实力,蒋介石如果死亡,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可能性最大,随着日军的大举进攻,各路军阀联合起来的真正可能性又会有多少?

恐怕届时关东军司令官南次郎的豪言三到六个月灭亡中国也许就不会一句空话,所在在武装营救蒋介石的问题上,张学武还有些顾虑的,不过张学武的顾虑的出发点是怕伤到蒋介石,仅此而已。

另外一方面,那就是张学武个人的私心问题了,因为如果张学良真的在众叛亲离之下灰心丧气决定负荆请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的话,那么之前跟中共方面频繁接触的东北军高层与中下层军官之间存在的矛盾必将全面爆发,而这一切则是张学武想看到的,要直接拉着队伍投中共的少壮激进派杀了稳健派为代表的王以哲,实际上王以哲死得也算是冤死了,在战与和之间王以哲实际上还是站在东北军利益的角度上的,是


状态提示:第一百九十三章 大兵压境--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