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第725章 保守党魏征
>

而仅在关内道,就分布了二百八十九个统军府。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关陇的核心地位,跟岭南的边缘地位可以说是非常明显的。

南朝的时候,对岭南也主要是只控制交广桂几个核心要点,其余地方靠的是扶持如冯宁陈这样的豪酋为朝廷代理人的那么一个制度来管理岭南。

对这种偏远地区,这种代理人制度不能说不好,起码能保证这些地方不乱,每年还能从那里收上来点土贡税赋,偶尔打仗时也能征召下部落土兵什么的。

当然,岭南安稳还有个好处,那就是这也能成为一个市场,比如官营作坊里的手工业品,诸如丝绸瓷器等能销到岭南去,再诸如铁器等高附加值的东西,也能在这里有市场,可以赚得很多利润。

中原朝廷当然也想有更强的控制,直接征税派役等,但统治力量在这里太薄弱,实在是做不到啊。

所以只得采取这种代理人制,

就好比有的地方直接搞包税一样,没有足够的能力精细计算和征收,那就包税,把税包出去,定个大概的税额,甚至让包税人能获得很大利益,总比自己一点收不上来强。

管你宋齐梁陈,还是一统后的隋朝,也都是没能做到完全统治,能够控制几个核心就不错了,

就算是冯宁陈等豪酋,他们顶着中原授予的都督、刺史等头衔,也只是能控制那些城市、平原地区,山里面的溪垌蛮同样管不了。

李世民是个有雄心的皇帝,

他不要什么名义上的臣服,他需要的就是真正的统治。

岭南必须得纳入实际统治,尤其是武怀玉不止一遍的说岭南的重要性,沿海有海上商贸之利,且岭南盛产金银,加上现在那里的胆泉能够浸铁成铜,成为大唐铜料的主要来源,

这每一样都是巨大的利益,

何况相比南中黔中那些地方是真正的偏远落后,交通不便,岭南交通上还是有不少优势的,秦朝开通的灵渠,本朝开通的梅关古道,都可以跨越五岭,成为重要的商路通道。

岭南本身西江流域,也是四通八达。

还有那么多的人口,岭南的汉人数量不少,平原地带开发的也不错,

这么多的人口、土地,这么优质的资源,李世民怎么可能放弃?

武怀玉跟李世民说,岭南那就相当于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能够放弃吗?

不能,

所以岭南,朝廷也绝不能放弃,还必须得完全控制下来,得将他经营成大唐的河西走廊,成为繁华的海上丝路。

既然要控制,那就得有军队。

而武怀玉告诉皇帝,别说三五万军队,就真在岭南屯驻上十万军队,都不会亏本,在那边能够获得的收益回报,那绝对是十倍百倍,而且越久回报越高。

除非是不想有任何作为,没有半点理想抱负的皇帝,才会对岭南不闻不问,才会眼睁睁看着这块瑰宝一直落在那些豪酋俚帅手中。

关于岭南的所有的财政问题,都不是问题,那是捧着金饭碗在要饭。

朝廷需要的只是决心而已,

现在所有的外部条件,基本上都已经成熟了,现在是朝廷进军岭南,真正控制岭南的绝佳机会,

连冯盎这岭南之王都老老实实进京面圣并愿意留在长安,朝廷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右仆射李靖发声,

“岭南又不是漠北,虽有五岭阻隔,可也不能成为朝廷畏惧的天堑,我觉得这份计划很好,趁着眼下朝廷正好有余力,就该干好这件事情,”

中书令温彦博觉得岭南现状不错,没必要这般大张旗鼓大动干戈,这不是没事找事?

张亮和萧瑀两个宰相都表示支持计划,觉得在岭南驻兵有必要,当然得想办法解决这个军费开支问题,

戴胄是武怀玉昨天去跟他先商谈过的,关于人事调动关于军费开支等,双方取得了一致,戴胄会支持武怀玉举荐的人,而他也会举荐一些人,武怀玉也会支持,岭南驻军的开支,武怀玉也是说过不用朝廷担心的。

左仆射房玄龄也是跟皇帝和武怀玉都交换过意见的,这个皇帝左膀右臂当然也是支持这个计划的。

宰相们各自发表意见,表明态度,结果明确反对的只有侍中房玄龄和中书令温彦博了,其实六位宰相都是支持态度。

武怀玉紧接着拿出了第二份要商议的内容,就是关于人事的,岭南改为六都督府,九十六州,其中一些都督、刺史,还有军使、统军等文官武职的调整和任命。

位置很多,

四五品的职位,宰相们就在政事堂上商议拟定,三品及以上的则商议人选向皇帝推举,

至于六品及以下的,文官由吏部铨选任命,武官由兵部铨选任命。

当然,宰相们若是有特别合适的人选,也是可以给吏兵两部提名推荐的。

“连在岭南要不要驻军屯兵都还没议定,现在就商议人事,这不是胡来吗?”魏征不满。

武怀玉却只是笑笑,“这事本来就是圣人已经初步同意,才转给我们政事堂商议的,现在八个宰相,六个都同意,那自然算是达成初步一致,现在把人事这块的也一起议了,然后一起呈奏陛下,不是刚好?”

“我不同意!”魏征道。

温彦博也出声,“如此大事,岂能草率决定,还当再议,”

“我先把今天堂议结果呈奏天子,由陛下裁决,”

议事议事,可没有说必须得所有人都


状态提示:第725章 保守党魏征--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