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科幻发展越来越好,银河奖也越做越大,所以这两年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只要接到邀请函,就证明肯定会有获奖,毕竟那时候经费不足,总不能把人叫过来然后不给人奖,让人白跑一趟。
现在不一样了,能接受邀请已经是一种荣誉,至于能不能获奖就不一定了。
刘慈新当然有些失望,不过他也早有预料。
如果是早几年,他的那篇《微观纪元》是铁定能获奖的,甚至可以拿个二等奖。但是这两年科幻界竞争越来越激烈,专业的科幻作家也越来越多,作品的质量也随之变得更好,想要获奖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颁奖典礼之后,于东特意找到刘慈新跟他单独聊了一会儿。
“大刘,你最近还专注在改《超新星纪元》,还是有其他新书的点子了?”
刘慈新咧了咧嘴巴,他不知道于东为什么要叫他大刘,一开始他觉得挺怪的,不过听多了之后,似乎感觉又挺合理。从年纪上来说,他比于东要大几岁,但是从资历上来说,于东又比他深很多,所以称呼上就有些困难。
大概这就是于东为了避免尴尬而特意想出来的称呼吧,刘慈新自己在心里是这样解释的,也说服自己接受了这个称呼。
他笑着说道,“一闪而过的念头有很多,但是成熟的基本没有。就比如之前看了你的《深空》和《火星救援》之后,我就想写一篇描述宇航员的孤独的小说,只不过一直不知道从哪儿入手。”
“描写宇航员的孤独?”
“是啊,宇航员出任务之后,面对的是无尽深空,却没有亲人和朋友的陪伴。特别像毕东雨那样,独自一人待在一个遥远的星球上,可想而知他们心中有多孤独。毕东雨天性乐观,最终的结局也不错,但是假如有另一个人,最终运气要差点,只能永远地留在那个地方,该怎么办呢?”
于东点点头,“这个思路很好,但是如果角度的切入找得不好,很容易变成一部俗套的小说。”
刘慈新感慨道,“是啊,这个题材如果写得不好,肯定适得其反。”
于东看着刘慈新,忽然想到他的一部小说,叫做《带上她的眼睛》,似乎跟刘慈新刚才说的有点像。
小说里面,主角是一个宇航系统地面工作人员,因为长时间加班,所以请求休假,不过领导却派给了他另一项任务,让他带着一副“眼睛”去休假。
眼睛就是传感眼镜,是专门为外太空工作的人设计的,外太空工作的人很难才能回一趟地球,所以为了让他们偶尔可以“回到”地球度假,宇航局设计了这款眼镜。
戴上接收眼镜之后,就可以看到戴着传送眼镜的人看到的所有东西,甚至可以通过脑电波采集,接收到触觉和味觉。
一开始,主角以为自己带的这幅眼睛是属于以为航天员的,她可能正在外太空的某个地方执行任务。
但是后来主角慢慢发现,眼睛的主人并不在外太空,她其实是一个地航飞船上的领航员。她所在的“落日六号”失事被困在地下,她的同伴也相继去世,最终只剩下她一个人。
而她跟外界唯一的联系就是那副眼镜,只不过眼镜维持不了太长时间,主角结束旅行的时候,她已经中断了跟地表的联系。
船中的系统可以维持她生活好几十年,所以接下去的几十年里,她将在地下孤独地度过余生。
这部小说同样说的就是宇航员的孤独和奉献,但是切入的角度很特别,戏剧性非常强。
于东想了想,决定推一把刘慈新。
“你或许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反其道而行之?什么意思?”刘慈新有些不太明白。
于东斟酌着语言说,“从戏剧的角度来说,有时候,反向思维容易让人耳目一新,比如你不要老想着天上,还可以想一想地下。我们一直在探索外太空,但是对我们所在的地球却还没有了解透彻。”
刘慈新思考着于东的话,随后眯眼道,“你的意思是说,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可能会继续去探索地心。”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于东点头道。
“如果是这样的话,确实是比较特别。宇航员……探索地心的话,叫宇航员就有些不太合适了,似乎叫地航员更加合适。如果地航员出现意外,被困在地心里面……看起来似乎更加让人压抑,相对于在太空中,还能看看星星,困在地下更有一种被关进了笼子里面的感觉。”
于东笑了笑,果然还是小说的原作者,自己随便一提,他就能很顺利地往下想。
“如果要写的话,你可能要了解一下地质相关的知识。还有,这只是故事的关键元素,怎么样才能把故事切入到地航员的视角呢?如果还是正常切入,似乎跟普通的外太空并没有根本上的区别。”
“这样的话……”刘慈新沉吟了片刻,随后一脸的惊喜:“还是反其道而行,《火星救援》大部分都是主角在火星的视角,是不是我们可以考虑一下地表上人的视角?”
“我觉得这个思路不错。”于东笑着点头。
何止是不错,这都都快要把《带上她的眼睛》给勾勒出来了。于东刚才想着推一把,但是没有想到会这么顺利,自己还没说多少呢,刘慈新就已经顺着这个方向规划了。
“虽然是地表的视角,但是可以把地表上的人跟地心的人联系到一起去……关于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