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三国从自立为王开始>第101章 元鸿所虑在理(感谢“冰焰438951276”的月票)

张曼对刘毅开口道:

“大师兄,宛城士卒百姓皆移至黑山,约有五万人。”

“嗯,辛苦你们了!”

刘毅点点头,对张曼成汇报的结果,十分满意。

从宛城带来的军民,加上他从广宗城带回的精锐士卒。

如今他手里的军民人数,不知不觉竟接近六万人!

六万!

这是一笔非常惊人的数字。

刘毅从未想过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他还能够保留如此多的实力。

当然如果不包括百姓,他现在手里的兵力大概只有三万。

但他已经很满意了。

因为这三万里大部分都是精锐士卒。

整体战斗力非常可观。

“主公军民人数众多固然可喜。

可是长久下去,粮食可是一个大问题啊!

我们的兵马所需消耗的粮草就是一个大窟窿,何况还有三万百姓需要养活。”

张凌不无担心道。

他虽然能够购置粮草作为补给。

但这么多张嘴,光是吃都能把他们吃得倾家荡产。

他们的兵民比十分不合理。

秦代兵民比是1比25或者1比50,到他们现在最低也不能少于1比10。

也就是说在保证,正常生产劳作的前提下。

他们三万士卒,需要三十万百姓才能够很好的养活。

士卒不是越多越好。

后勤补给也要跟得上。

不然那么多张嘴根本难以养活,一旦吃不饱肚子,手下士卒很容易哗变、暴动。

“嗯!元鸿所虑在理。”

粮草的问题确实要排在重要位置。

正是他们现在所要面临的最大问题。

募兵容易,养兵难。

刘毅空间背包里虽然还有几张粮草卡。

但也不能坐吃山空。

他现在要养的除了三万士卒,还有三万百姓。

六万人嗷嗷待哺。

眼下粮草尚足,亦有张凌所部在外行商。

可养这么多人需要的消耗的粮草,简直是个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

刘毅好不容易通过剿匪,在百姓中积攒了好名声。

日后总不能自砸门牌,去干打家劫舍之事。

仔细想想。

唯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才是长久之计。

白起点点头,开口道:

“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休耕植畜军资,而后霸王之业可成也。”

刘毅双目一亮,看来白起和他想到一块去了。

“白起所指可是屯田制?”刘毅试探性的询问。

“正是!眼下我们刚安定下来,整个山谷的土地皆可为主公所用。

我军粮草储备暂时充足,元鸿又可购置农具。

我们只要将土地,粮食,农具分与百姓,大力发展民屯即可。

若能弄到耕牛那就更好了!”

耕牛确实能够提高耕地效率,但眼下数量不多,日后可以再想想办法。

刘毅对屯田制只有模糊印象,见白起发言,向他虚心讨教。

“如何施展且细细说与我等听听!”

白起沉思片刻,将思绪屡顺后方开口道:

“主公可任命一人负责将土地,粮食,耕牛,农具分给农民。

待安定百姓,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后可用分田之术,以实际产量来征收百姓粮食。

持有官牛的百姓收四成粮食,无官牛的百姓则收三成粮食,屯田农民不得随意离开屯地……”

听到白起要征收那么多粮食,刘毅感觉剥削有些严重,怕有不妥。

“我听闻先秦都是十五税一,三十税一,我们这样会不会压迫过重导致百姓叛逃?”

白起摇摇头:

“百姓会抵触在所难免,对于他们来说现在有土地可耕种,可以保证安稳的生活。

只要我们不进一步压迫,他们不会叛逃的。

他们需要的是安稳的生活,我们的军队能够庇护他们、守护他们,满足他们这个愿望。

他们度过抵触期后,种田的积极性慢慢会提高的。”

张曼成有些好奇:

“为何你从头到尾都在说民屯,而不提军屯?

军民一起屯田,不是能够更好的解决军粮问题,促进整体的稳定。”

白起笑了笑,解释道:

“军屯势必会使士卒缺少锻炼,进而降低战斗力,所以我主张还是以民屯为主。

不过具体情况也要具体分析,毕竟我们兵民比实在太夸张。”

众人闻言恍然大悟。

不可否认,屯田制对恢复农业生产具有重大作用。

屯田制由来已久,是历史发展中逐渐完备起来的,是历史发展的的凝聚物。

众人心中很清楚,军粮就是一切行动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

也是他们现在迫切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

听完白起的分析,刘毅陷入沉思。

军屯确实不可避免的使士兵战斗力出现下滑。

但他们的兵民比,接近1比1也着实夸张。”

想到这里他心中已有计较:

“我意先民后兵,化兵为民,以民促兵,兵农合一。

前期我们以民屯为主、军屯为辅的策略,军民一起生产和发展。

让士卒深入百姓中去协助他们完成屯田,这样我们收粮的时候他们抵触心理会降低很多。

有助于让百姓的心朝着我们靠拢。”

民屯为主、军屯为辅?

听完刘毅的解释,众人觉得还是具有可行性的。

山谷土地肥沃,许多荒芜的农田可以开垦。

军民一同屯田可以在短期


状态提示:第101章 元鸿所虑在理(感谢“冰焰438951276”的月票)--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