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高正宏的做法,还多少有一些人性。
赵维桓知道,关于高利贷的第三件事,那就是毫无人xing可言。
那件事发生在他的领地,发生在定州府。
在定州,当地有一个世家豪门、储家。
其家族的祖上,曾是北燕时的太宰储明深。
在大梁一朝的开基之人,乃是大梁开国元勋、英国公储振声。
储家曾九世公卿,在大梁也曾有一门两尚书、三侍郎、四总管的盛世。
按道理说,那样一个豪门大族,衣食无忧都算是说小了,应该是荣华享之不尽才对。
然而人心不足蛇吞象,到了几年前,储家出了一个不孝嫡子储胜己。
那个储胜己怎么个不孝呢?
他十四岁开始在定州周边的州县编织暗网,借昭烈世袭的分堂主之位,大肆招揽江湖匪类。
待人手招到一定程度,形成气候以后,他才转入定州城内。
要说世家公子,还真没有几个是纯无脑之辈。
储胜己之所以要先在附近州县发展势力,然后再入定州城,他是做了一整套谋划的。
什么谋划呢?
如果他羽翼未丰,敢在定州城兴风作浪。
都不用赵维桓出手,单是定王正妃俞家,就能随时轻轻松松的灭掉他。
他羽翼丰满、手下号称有三千之众以后,进了定州城总要做点什么营生,才能养活那么一大群手下吧?
有,储胜己早已想好做什么营生了。
一进入定州城,那储胜己便凭借其累世豪门之威,先是打垮了原本盘踞城中的几股恶势力。
将那些恶势力的青楼、酒馆、茶肆半买半抢的拿到手以后,他便在城南开起了赌坊一条街来。
一个堂堂的公爵府世子,居然做起来下三滥的营生来。
这消息一传出去,顿时让整个河东当时都为之一惊。
官场的人惊,也只能是坐视不管、也根本不敢去管。
民间的惊,却给储胜己带来了极大的收获。
什么收获呢?
短短一年时间里,储胜己的手下暴涨、达到了八千之众。
凭借偏门生意,他在那一年时间里,也迅速暴富、在定州附近营建起了多达六处、占地总计达到三千亩的田庄来。
为了圈地、抢田,储胜己的做法,与祝元隆如出一辙。
但是他的做法,可是比祝元隆要更狠、更绝。
狠在何处呢?
狠在巧取豪夺、占了别人的田地以后。
他根本不让原来那耕地的主人,继续留在定州,他把人家举家都撵出了定州地界。
用储胜己的话说,这叫赶尽杀绝、不留后患。
他做的绝,绝在即便是被其赶出定州地界。
那些被储胜己抢走徒弟的人,依然无法生存,储胜己会派出杀手、一路只杀,直到斩草除根。
对待失去田地的人,储胜己都是如此的狠绝。
那些欠了他钱的人,尤其是在赌坊中欠钱的人,储胜己做的那更是惨无人道。
有的赌徒,本来欠了储胜己十两银子。
一个月后想还钱时,却发现根本还不上。
因为按储胜己的规矩,是以月计算的“九出十三归”。
何为“九出十三归”呢?
原本那规矩,是在黑心当铺行里规矩。
是指如果去当铺用十两物品抵押,当期三个月、月息就是一两,每个月需要纳息一两;
在当物时,当押物品价值十两的话。
当押店只付出九两,这就是“九出”;
客人到期取赎时,要加收三个月的利息三两,共收十三两,所以称为“十三归”。
典当行的规矩,已经可以说是血盆大口、重利盘剥。
可到了储胜己的面前,那完全就是小巫见大巫。
他不但是“九出十三归”,按月来计算。
还在借款人拿钱的时候,加了个“首借质保费”至少三成。
那个借他十两的人,实际上当初拿到的只有六两,还钱时却要还十三两。
所以实际上,储胜己的高利贷,已变成了“六出十三回”。
还不上钱,那该如何呢?
储胜己的没人xing,就在这方面彰显出来:你三天还不上钱,我就让人剁你一根手指。手指剁光了、剁脚趾,脚趾剁没了、开始剁口鼻和耳朵……
什么时候把欠债不还的人,彻底地给千刀万剐了,储胜己才算完事儿。
欠了别人的债,还能卖儿卖女,去抵债了事。
欠了储胜己的债,那就等于欠了阎王爷的债,只能等死。
于是乎,在定州地界。
那几年里,在民间流传起了一句顺口溜:定州城南三九六,昭烈阎王储大己。谁要欠钱敢不还,地府不收尸不全。
有了储胜己那么个主儿逞凶作恶、草菅人命。
定王西征那几年,定州地界的人口外逃了三千户、近两万口。
可以说,他是是真的直接动摇了赵维桓对当地的统治。
所以当赵维桓班师回朝,接到诉状以后,直接就发兵抓了储胜己手底下的“八大舵主”、“十二金刚”。
但是呢,储家人脉极广。
赵维桓发兵之前,储胜己就接到了消息,带着两千来人逃出定州、跑到西定榆山上去落了草。
尔后,那储胜己凭借这从定州榨取到的民脂民膏,带着人大玩“流寇战术”。
如今流蹿到了陇西地区,发展到了近七万人,已然成了大梁的心腹大患。
有了祝元隆、高正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