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日子过得非常快,转眼之间就到元宵节,而韩家庄园里今天特例放了一天假,举办花灯会。
韩家的人也没闲着,比如此时的前院里,光光看着韩得平在院子中忙活老半天,做出来几盏造型怪异丑陋的灯笼颇为嫌弃。
“爹,你这个能叫做花灯嘛?”
韩得平面对闺女和儿子的瞩目,非常尴尬:“额,呵呵,咱们不是说举办灯会那奖励是为乡亲们设置的嘛?咱们自己就别跟大家抢了。”
在普通庄户人家,像芦席,背篓竹筐这种农用工具一般人都编的上来,做花灯就更是如此了。
其实在古代,人们的智慧是相当的高的,通常采用竹条或木条制作骨架,油纸或绸缎作为外皮,中间放上蜡烛,成为照明光源,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灯笼了。
一般人家都是做得来的,只是样式外貌美观与否那就不可描述了。
手巧的人能够做出外形漂亮独特,色彩斑斓的花式灯笼来,那手笨的做出来的成品照明还是不成问题的。
韩得平并不觉得自己做的花灯有什么不好,他给几个儿女每人都分派上了:“来,爹以前还没给你们做过花灯呢,以后每年我都给你们做一个。”
孝正嫌弃的后退了好几步,满脸的抗拒:“那个,爹,我觉得你还是把这份心送给咱娘吧,我都那么大了,就不用了。”
说着他就逃也似的跑了。
留下面面相觑的几人,孝延板着脸,非常正经的给自己也找了个理由:“花灯都是小孩子和姑娘家喜欢的玩意儿,我就不凑合了。”
说着他就迈开了步子:“我去看看里正他们布置的怎么样了?”
韩得平的笑容僵在了脸上,他把希望寄托在两个闺女身上:“小棉,光儿,你爹我可是忙活了好几天,为了削竹子这手都被割了几个口子了,你们不会也不要吧?”
小棉好笑的看着老爹手里那形状怪异,不方不圆的灯笼:“爹,你给我收着吧,留着我家宝儿出生以后玩。”
她今天从城里回来的时候,可是有看到那些店铺里挂出来的花灯的,跟韩得平的作品一比,那是天差地别。
韩得平心总算是找回一点成就感:“哎,好,都给我外孙留着。”
这时,韩福进来禀报:“老爷,大姑娘,二姑娘,戏班子来了,你们要过去看看吗?”
“哎,好。”韩得平放下了手中的活,走了两步见到小棉跟着就皱眉说道:“小棉啊,你就别出去了,外面搭台子人多手杂,东西也多,再磕着你。”
小棉甜甜的笑了笑,当真止了步子,她现在身子有些重,再过一个多月就要生产了,目前是大家重点保护对象,就连韩得平这个大老粗,最近都格外关注起闺女的安全来。
见婆子扶着小棉去了后院,韩得平才带着光光出了自家的大门。
戏台子就搭在大柳村南北路的大路中间,基本上已经快完工了。
整个大柳村家家户户早已经响应号召在大门口挂出了各式各样的灯笼。
而从戏台开始往镇上去的这条石子路上,道路两旁插满了桅杆和临时搭就的木架,几乎绵延到了镇子口,上面挂着许多红灯笼,有的上面还写着风调雨顺、国泰君安等大字。
光光都能想象得到,到了晚上,这些灯笼都被点亮,到时这条乡村道路会有多漂亮繁华,不仅仅是附近村子里的人会来观看,镇上的人也会被吸引。
而这个时候已经有不少卖吃食,小饰品,杂货挑的小贩聚集到了村子口,人声鼎沸,热闹无比。
光光往远处看了看,里正正带着村里不少汉子在安排那些过来贩卖东西的商贩们有条理的摆摊,其中售卖花灯的不在少数。
光光拉了拉韩得平的手:“爹,今天晚上那么多灯笼,得注意防火才行,你等下让里正伯伯和大爷爷他们组织村里的人手,每家都打好几桶水在门口放着,从咱家往镇上去的沿途村子最好也都派人过去说一声。”
韩得平点头:“我昨个儿还跟你里正伯伯说起这个来着。”
到了下午,韩家请来的戏班子和杂耍团,轮番上阵,是锣鼓喧天。
附近村子里的村民和庄园里的工人们络绎不绝的都到了大柳村子里来看戏。
有的人家早早吃了饭,在这边听戏看杂耍表演欣赏花灯到散场,中间就不回去吃饭了。
也有的人会在小摊小贩那里买上小吃,边看边吃。
光光指挥着人把自家的绣工画超大屏风摆到大门口显眼的位置,这是自家的招牌,在这种节日里当然得好好的打打广告才行。
她正在沾沾自喜自己的聪明才智呢,刘金草和柳青青几个小姐妹叽叽喳喳的跑了过来。
几个小姑娘年纪差不多,而且都是一起长大的小姐妹,凑在一起话就格外多。
金草拉着光光兴奋的说道:“光光,还真被你说对了,今个我家的那个套圈圈就是整个庄园里生意最火爆的那一个。我都挤不进去呢。”
如果说大柳村除了韩得平家和韩老爷子家以外,谁最富有,那肯定就是刘金草的爹刘大河和她的二叔刘大山家了。
刘大河家在村子口开了个杂货铺,本来规模很小,只卖一些油盐酱醋。
随着庄园里工人变多,每天过来拉货进货的行商走夫也是络绎不绝,他们家就扩大了铺子。
不仅仅是卖各种生活用品吃食,还搭了个茶棚卖茶水,韩家庄园里的生意很好,他们家也赚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