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当场气的一顿一拐杖,大声喝道:“父皇好歹也做了这么多年的大唐天子,何故不要脸皮,当着这么多人的面颠倒黑白?”/p
他这一骂可真把太极殿前这近万人给吓住了,天下哪有儿子这么骂老子的,何况两人还是皇帝与皇太子。/p
一些胆小的人都在想,稍后这爷俩骂痛快了,会不会杀人灭口啊!/p
李世民也被惊到了,他扬起手里的鞭子,指着李承乾不断地点着,可能是被气的发抖,指点了半天一个字都没有说出来。/p
李承乾却不管这些,柱着拐杖又往下走几步,盯着李世民大声道:“我坐镇燕都数年,布局灭高句丽,眼看就要成功了,你却在长安城听信妖道谗言,置军政大事于不顾,下诏书召我回来,这是何等的昏庸?”/p
说实话,李承乾也不知道是谁给李世民出主意召他回长安,或者这就是李世民自己的主意,但是当时三道正得宠,只要把事推他们身上就对了。/p
因为历史上从来都是如此,皇帝如果听信女人、道士、和尚的话,基本上都会被史书写成昏君。/p
李世民听了勃然大怒道:“朕是君父,你是臣子,朕召你回来,你就该回来。”/p
这话李世民说的斩钉截铁,好像天经地义似的,其实是很不讲理的。/p
这话若是日本天皇说的,在日本的臣民心中,自然是没有任何错误的,因为日本的儒家文化里没有“仁义”,“忠孝”概念是最高的,忠于天皇是没有任何问题的。/p
但是在中国这一套真的行不通,因为在中国得先讲仁义。李世民的诏书如果不符合仁义,李承乾当然可以不遵从。/p
李承乾对李世民的不讲理的话,也懒得再说什么,直接翻个白眼沉默以对。/p
他不说不代表没有人说,只见李世绩大步迈出来,朝李世民行礼后,正色道:“陛下此言差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有受’。太子殿下当时领大军在外,一应兵马粮草皆动,如何能轻易转驾长安?”/p
李世绩一说话,太极殿前广场的官员都不由倒吸一口气,李世绩现在虽然还没有历史上高宗朝时期在军中一家独大,但他此时仍然代表着很大一批将领。/p
李承乾看着李世民死死地看着李世绩,神色阴沉的能凝成冰块,心里就暗爽不已。/p
过了一会儿,才见李世民痛心疾首地道:/p
“懋功,朕待你不薄啊?”/p
说到这里脸上神色痛苦,握着马鞭的手,颤抖不已,指指李承乾又指指李世绩。/p
意思,你怎么帮着他跟朕作对?/p
饶是李世绩机智见此一时也说不出话来。/p
台阶下的大臣还好,台阶上的大臣很多都受过李世民的恩赏提拔,见李世民如此都有些无颜以对的羞愧。/p
李承乾见此知道单凭手下这些大臣,很难把李世民逼退位,看来还得靠自己。/p
这么想着,李承乾柱着拐杖又往前走几步,沉声道:“父皇何故如此作态?儿臣与诸卿并不曾不负于大唐有负于父皇。”/p
李承乾此话,别说李世民就是身边的人都忍不住偷眼看他,心道:太子殿下这话是认真的吗?/p
你都要抢班夺权了,还无负于你的父皇?/p
李世民更是直接骂道:“无耻逆子?”/p
李承乾不知道大臣心里怎么想,只看着李世民道:“/p
父皇病重时,儿臣也曾亲侍汤药,父皇年老多病无力朝政,是儿臣殚精竭虑,北讨东征。/p
儿臣为了大唐百姓安宁以残疾之身两次率兵深入苦寒之地征讨,如今大唐北方和东北方一片安宁。/p
派舰阵出海为百姓寻找可以繁衍生息之处,想尽办法把百姓移往海外,如此一来就算再过一千年,大唐也不会因为人多地少而发生战乱。/p
儿臣所做的一桩桩一件件,哪一项不是利国利民的事?”/p
李承乾越说越声音越大,一说一边还往下走,吓得身边内侍和护卫都连忙跟上,程务挺都跑到李承乾前头去了。/p
这让李世民身后百骑十分紧张,还好李世民主动拉着战马往后退几步才算没有引发误会。/p
而原本站在台阶下的官员,听了这些话,很多人都同情地看向李承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