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陶传】(1):征南大将军
鸡鸣山一战,先锋季胜引军冲阵,校尉杨去疾中心开花,两部于河东地面对二十倍之敌奋勇拼杀,歼敌逾万,威震西南。
随后大将军陶率秦军主力自东南合围,大破土夷联军,自孟起长子孟奋以下大小将校四十七人皆遭阵斩,损兵折将无算,独孟奋率亲信败逃万山以西。
秦军尾随其后一路追杀,沿途想要借助守山之利负隅顽抗的七座大型部落为孟奋争取了几日的时间。
被包围将近两个月的安南部秦军悉数得救,而间天谷以东的所有西南夷部落都遭到了秦军的疯狂报复。
史载,征南大将军陶连破七镇,纵兵十日,屠八十二邑。
殊死抵抗的七个大型部落被掠为白地,寸草不生,往后数十年都被当成绝地,夜里能闻亡魂哀嚎。
其它凡有人丁参与孟军的中小部落,该户无论老幼皆杀,部落余者抽十杀一,并强征所有青壮为民夫,替秦军披荆开路。
......
小陶没有参与具体的屠城,但这次‘开刀令’却出自他手。
此时的小陶已经年近六旬,须发斑白,曾经口吃的毛病竟也在一年前慢慢好了,看上去就像一个慈祥的老人。
小陶可以慈祥,征南大将军陶不可以。
出征之前,小陶曾经细致地研究过黑冰台出具的《西南地区改土归流背景调查研究报告》,并发现了一个远比孟奋叛乱更加严峻的问题。
由于臣服已久,加上从昭襄王时期开始秦国的重心便不再针对西南地区征伐,使得西南夷在经过长达百年的休养生息后,人口膨胀到一个极度危险的数字。
当年秦国开蜀时流窜至此的蛮族如今已发展成百万之众,尚处于半原始未经大规模开发的西南地区根本供养不起如此庞大的人口!
对此当地人也有所察觉,近十年来山林里野兽活动的踪迹越来越难找,即使是老练有名的猎人都需要到很远的地方捕猎,还往往空手而归,饥饿成了两代人最深的记忆。
不过,得益于秦人传过来的改良野生稻种的技术,西南夷在过去十几年间驯化了一些平整土地上的野生稻,相当一部分部落都实现了从原始到农耕的转变,粮食产出有明显的上升。
但另一方面,由于西南夷内部并没有爆发什么大的争斗,也没有出现瘟疫或大规模的传染病,人口消减的速度远远小于人口增加的速度。
尚未开化的当地人自然也没有计划生育的念头,粮食产量增加之后不仅没有缓解西南地区的人地紧张问题,反而带来了另一批婴儿潮,实现了恶性循环,也在一定程度上催发了这次大叛乱。
改土归流只是一个导火索,让孟奋这样还有抱负和野心的部落酋长为了维护世袭统治而下定决心反叛。
但真正的原因却是如果不经过大规模的战争消耗人口,西南夷要么因为争夺生存资源开始内斗,要么就将出现恐怖的饥荒,甚至两者并行。
届时动荡的西南会走向什么结局没人知道,但肯定会影响到附近的秦地边郡!
因此,小陶的任务不仅仅是剿灭孟奋叛军,还要为后续秦人接管西南地区施行改土归流与边地开发做足前期准备。
其中最要紧的就是限制西南土夷人口数量,增大移民填边之后秦人的比例。
若不在这次战争中狠狠杀一批不听话的土民缓解饥荒问题,西南夷早晚还会因为内部养不起这么多人吃饭而发动第二次叛乱,与其等到那个时候再耗资重大进行新一轮的平叛,不如毕其功于一役。
至于史书上会留下的恶名,小陶并不在乎。
事实上,西南三大征当中的第二征也正是因为秦军的暴行导致西南夷内部普遍敌视占据他们祖传土地的秦人。
不过小陶早就预料到了这点,因此力谏黑夫在当地开展军事化屯田,留下了大量退伍秦军以小地主的形式在当地广建坞堡训练武装,使得第二次平定西南的过程出奇的顺利,并没有造成像第一次这样入寇边郡的破坏,也帮助秦国控制了广袤的西南地区(今西康、云南、缅北等地)。
而后面的第三次征西南则和西南夷的关系不大,彼时的西南夷早就变成了大秦新设的五个郡,第三次征西南的目标是伪瓦(今孟加拉三角洲),成功实现了打通秦帝国在小西洋(今印度洋)地区获得出海口的战略目标。
开刀令下达的第十日。
正当小陶在帐中写着他下达开刀令纵容部下屠城的缘由密奏时,自杀失败的安南被带了进来。
出征时意气风发的平夷中郎将此刻两眼无神面如死灰,全然不复当年走马出咸阳时的俊朗。
这种变化出现在短短几天里,据安南的部下所说,安南即使是在外界音讯全无的最艰难时期里也从未流露出任何的意志消沉,一直鼓励着各部秦军坚守待援,对困境泰然自若,颇有大将沉稳之风。
可当他被期盼已久的援军解救之后,安南就变得一言不发,他交出指挥权,以极快的速度消沉下来,甚至试图在夜里上吊自缢。
可惜他选择穿着全幅甲胄体面的自缢,沉重的重量扯断了本就脆弱的木梁,从高处坠在地上的安南摔断了腿动弹不得,被闻声赶来的护卫匆匆送到军医处。
此事之后,安南便被其他部的秦军严加看护起来,再无自杀的机会,直到小陶将中军大营移师此处之后召见他。
能当中郎将的安南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