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启明1158>一千一百二十二 武将,不得妄议朝政!

八月中旬,虞允文的命令传达到了建康都统司、镇江都统司和池州都统司三个都统司之中。

而此时此刻,最早的三个都统制只有王方还在人任,其余两人都已经更换。

接到命令之后,王方觉得这个命令很值得商榷,便立刻上表给枢密院,解释镇江府的防御相对于长江江防的意义, 还有长江江防对于整个南宋的意义。

然后他还表示他在镇江经营三年多的江防系统,还大力强化了镇江城的防御力量,让镇江城的防御力量大大增强,一定可以对抗明军,不一定非要撤军才行。

虞允文接到王方的表奏之后大怒,斥责王方, 让他不要卖弄自己那点可怜的军事知识,这些知识三岁小儿都知道,但是目前要着眼于大局,必须要收缩防线,把仅剩的兵力分布在三个地方是愚蠢的。

更何况明军还有能够攻破樊城和襄阳城的强大火炮!

在这些武器面前,你算什么?

虞允文还斥责王方,作为武将不得妄议朝廷决策,不得违背枢密院的命令,否则就要撤换他,还要治他的罪,让他不要以为在国家危难时刻就能够放肆。

越是在危难时刻就越是要谨言慎行,别以为每個人都是姚仲!

武将,就要听命令!不听命令妄议朝政,就是触发了大宋的祖宗成法!大宋容不下你!

王方遭到虞允文的斥责之后面上惶恐,心里十分不满。

陈康伯做枢密使的时候,因为他死守扬州不投降不撤退的勇敢行为而对他客客气气,他也愿意服从陈康伯的指挥,但是这个虞允文一上台就骂他。

我是武将怎么了?

我死守扬州不后退, 直到最后明军也没有攻克扬州, 这是我的功劳,你怎么能无视我的功劳?

话虽如此, 面对虞允文的斥责他的确无能为力,别说他无法抗衡枢密院,现在虞允文甚至是平章军国事,手握军政大权,说换了他就换了他,他一点反抗的能力都没有。

所以他只能忍气吞声,接受命令,忍痛放弃了已经经营数年很有些威慑力的镇江江防体系。

自从三年多以前明宋第一次战争结束之后,王方出任了镇江府的都统制,在任上,他努力练兵,努力打造完善的江防体系,时时刻刻警惕着江北岸他的生死大敌、游奕军正将周至的进攻。

他没有忘记他的老上级刘錡是怎么死掉的,也没有忘记他们死守不退的扬州城是怎么被明军用一种近乎是侮辱的手段夺走的。

他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升级打造镇江的江防和镇江城防,花费大量心血和军费,很多东西都是他亲自跟进建筑的。。

比如沿江的床子弩,沿江的火药武器布置,沿江的烽火台,沿江的水师和三道防线等等。

镇江城防上他也做了很多改进,加高加固城墙,拓宽护城河,大量储存守城物品,建造更多的瓮城、训练士兵掌握更多的城防技能等等等等,反正他真的付出了很多心血。

所以之前被李显忠拉走的一万镇江都统司的军队还是非常善战也坚持作战的,只是扛不住明军的火炮和火枪。

这很正常,换做别人也未必扛得住,超越时代的武器放在眼前,克服对它的恐惧就是一道坎儿,更别说其他的了。

王方知道明军火器精良,也知道襄阳樊城失守的事情,但是他对自己数年苦功很有自信,不愿意白白放弃自己经营已久的城防。

谷筐

然而在虞允文的强制命令之下,他只能无奈的接受了这个命令。

“镇江城防如此完善,就算最终会被攻破,我也能掰下明军的两颗大门牙,可朝廷为何如此怯战?连和明军正面对抗的胆量都没有?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还真不如直接投降算了!”

王方愤愤不平的对着下属嘟囔几句,便下令撤离军队,从镇江府转移到独松关布防。

他的新任务是坚守独松关,坚决阻挡明军从北面向南进攻的步伐。

而他听说其他的军队就要继续往南,到临安城附近布防,把临安城打造为非常强大的军事壁垒,以抵抗明军的进攻。

另外还要坚壁清野,就是基本上不要让明军可以从南宋军队撤走的土地上获取军事补给这样的意思。

这涵盖面就比较广了,可以转移民众,也可以把粮食、水源等必要的东西都给破坏掉,把道路桥梁都给破坏掉,以此降低明军的前进速度,增加明军的后勤负担之类的。

反正要做的事情有很多。

王方本来不想这样做,可是虞允文强令他这样做,他只能无奈的下令把农民种植的还差半个多月就能收割的稻米粮食给毁掉,然后强制迁移人口,顺便破坏掉交通路线。

这个命令一下,原本在王方的约束下军纪还还算不错的镇江府大军就露出了自己野蛮且残酷的一面,镇江府百姓遭殃了。

宋军四散而出开始破坏农田和道路、房屋,农民不愿意辛辛苦苦种植的粮食被破坏,也不愿意被那些趁火打劫的宋军夺取财富、子女,便拼命阻挡,拿着农具反抗宋军,结果遭到了宋军的残酷镇压,被杀了不少人。

而王方并不在意,他只在意大局。

“虽然这样做对于大局来说有所裨益,但是这样一来,明年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就算击退了明军,到时候遍地饿殍又该如何处置呢?”

他对身边的亲信如此埋怨。

可他没有参政议政的资格,他只有执行的资格。

镇江府大军这


状态提示:一千一百二十二 武将,不得妄议朝政!--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