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苟出一个盛唐>第四百九十八章 吴越钱氏

在没有解决河北之前,汴梁承受的军事压力太大。

汴梁是朱温老巢,堂堂大唐正朔,弃长安不用,跑来鸠占鹊巢,试问谁是正统?

关中百姓怎么想?

天下人怎么看?

再者,西域还未收复,长安有距离优势。

“现在应该想的是如何平定河北!”李晔望向北方雄浑的大地。

李存勖现在面对的不是一个虚弱的梁国,而是一个强盛的大唐。

杨师厚笑道:“李存勖以武功立国,只要我军在战场上打败他,其威信必然一落千丈,河北必分崩离析!”

李晔也笑了,“杨将军倒是信心满满。”

杨师厚拱手道:“非是末将妄言,河北堪称大将者只有周德威、郭崇韬二人而已,李嗣源、李存审犹可,其余诸将虽勇猛,然只能驰骋于战场,与匹夫争雄,潞州一战,若无周德威据守冰城,安有李存勖偷袭之功?柏乡一战,没有周德威筹谋,河东早亡。”

看起来,杨师厚对周德威、郭崇韬评价甚高。

在原本的历史中,周德威更加生猛,只可惜李存勖一直看他不顺眼。

奇袭汴梁也是郭崇韬的强烈建议。

但不可否认,李存勖也是擅断之人。

伟人就曾经评价过:李存勖之断,郭崇韬之助,可谓识时务之俊杰。

“看来将军胸有成竹!”李晔基本认同杨师厚的评断。

杨师厚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若灭周德威是断李存勖臂膀也!”

如今平卢被郓州、兖州形成夹击的态势,朱温伐王师范也是两路进兵,王师范十几万大军在手也没扛住。

李晔来回踱步,思索一阵之后道:“欲速则不达,这两年大战频仍,钱粮不济,百姓愁苦,士卒难免有厌战之心,朕意先安顿河南,积蓄粮草锐卒,然后徐图河北,河北之地,犹存沁州与成德,李存勖有腹心之患,以朕观之,李存勖的日子也不好过。”

杨师厚也只是单纯从军事角度考虑,也没太固执己见。

“若李存勖勾连契丹,如之奈何?”薛广衡忽然道。

李晔笑道:“朕正愁没有借口讨伐契丹,他们自己送上来最好!”

现在的契丹只占有辽东一隅,连渤海国都没打下来,也只吞灭了黑车子室韦。

再说历史上契丹能崛起,也是遇到了石敬瑭与赵二,一个送地,一个送人头。

他们老实待在辽东也就罢了,跑来中土只能是送死。

收复中原,李晔信心也高涨起来。

“积蓄国力,训练士卒,稳定地方,别忘了,东南还有两位。”李晔伸了一个懒腰。

李存勖现在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割据自保,而不是跟大唐争锋,没有夺下山东、汴梁,也就意味着没有资格跟大唐争了。

说句难听的,大唐败上两三次,还能支撑下去,李存勖只要败一次,就扛不住了。

再说如今的唐军,绝不在晋军之下。

银枪效节都、黑云长剑都,哪一个不是百战精锐?

李晔回汴梁没两日,东南就主动来使者了。

钱镠使者杨凝式送来浙东十四州的城图户籍,请求归附,钱镠甚至主动要求入长安闲居。

李晔无比佩服钱镠的眼光,该争的时候,绝不犹豫,讨伐董昌,力拒杨行密,该降的时候,也不迟疑,现在大唐底定中原,下一个目标自然是浙东与闽地,刚动了念头,钱镠就来了,简直是心有灵犀。

难怪历史上朱友珪也要称钱镠一声尚父。

除了眼界与手段,钱镠的家教也是历来称颂,千年不绝,后世子嗣昌盛,为华夏提供了大量人才。

其治理吴越,修筑海塘,疏浚内湖,苏杭的兴盛,正是从他开始。

在唐末这个遍地衣冠qín_shòu的时代,钱镠简直是一股清流。

在家训中主动提出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

比王建之流不知高明了多少倍,也避免了子孙的灾祸。

历史上的割据政权,能如钱家一般体面退场的没有几个。

“恭喜陛下!”薛广衡、赵义存等近臣大喜。

钱镠有这个心意,李晔也是非常高兴。

免了一场刀兵。

别人有情,自己也要有义啊,“加封钱镠为吴越王、中书令。”

李晔心中大定,这还是第一个兵不血刃收复的地区,钱镠功劳不小。

浙东回归,闽地也就不远了。

历史上的闽国被南唐剿灭,现在的大唐国力是南唐的多少倍?

果然,吴越归附大唐的消息传开,闽地的使者也到了,不过没有钱镠那般果断,似乎仍在观望。

李晔倒也不急,就算王审知现在不降,等以后收复河北,天下彻底一统的时候,他还能观望吗?

能少流血就少流吧。

时间是站在大唐这一边的。

就连河北李存勖也渐渐意识到天下大势滚滚而来。

退回河北之后,没有任何过激的行为,也是招抚流民,发展生产,毕竟内部不稳,也没力气争夺外面。

黄河两岸恢复平静。

不过很多人知道,这种平静只是短暂的,迟早有一天会被打破。

大唐不收复河北,岂不是跟中唐一个局面?

李存勖也不愿退回河东。

更何况他手下的精兵猛将们也不愿意放弃到手的权力。

河东以兵事起家,不可避免的导致武人力量过于庞大,各州的军政财全在将领手中。

李存勖上位,秉承藩镇的老办法,还是藩镇之位


状态提示:第四百九十八章 吴越钱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