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都市现代>四十无房>城乡难归

田晓风中饭是自己吃的,因为蒙俊说要陪老板去赴个局,顾不上他。事实上,他也顾不上蒙俊的这个理由是真是假,他习惯对比自己精明的人所说的话不较真,因为那是自找麻烦。但蒙俊说的光正地产出售项目的事,他是认真听,而且也当真的——在通富大厦三楼有个茶餐厅,他在那里三十八块钱要了份鸡腿饭,一边吃一边在想这事。

这个茶餐厅专注于服通富大厦里的上班族,简餐是工作餐的消费,环境却不吝低奢,田晓风所处的靠窗排座全是宽厚柔软的皮沙发。

身后人的交谈引起他的注意。

“人不少,整个办事大厅里有五六个座席,专门为人才落户服务,而等号席一直人满为患。”一个男人说道。

“所以现在你也是人才了。”一个女人打着俏。

“他必须是人才啊,正宗华东理工文凭。”另一个男人附和着。

“必须必啊,要知道东江市人才引进的第一位人才是什么来着?”

“一个非着名凭。”

“要不是为了在东江市搞套房子,还真不知道自己是个人才。”

“有钱买房的都是人才。”

“这个思路好,你不会知道人才引进解决了多少地产库存。”

“不是说买了后多少年内不能卖吗?”

“这没关系啊,先自己住嘛,等能卖时,难道还能跌?”

……

田晓风草草吃完餐盘里的饭,离开时有意无意地看了他们一眼,感觉都比自己年轻。东江市人才引进与房产限购限售政策几乎前后脚,曾经因为事不关己,也和别人调侃说这是关大闸开小闸,风光依旧,如今听着别人这样聊,竟也有种风声鹤唳之感。

回办公室小憩后,他开始审阅编辑们的选题稿,屡说不改的各种错误依然,但他心里却不再有以往的烦躁,或许,因为这样的共事已经为期不久,心中增添了额外的宽容。

审改完第三篇稿,田晓风点燃了又一支烟,视线落在电脑屏幕边上的全家福相框上,五岁的田少华在冲着他笑,那种天真无邪让他心里一片温软——真有些想他了。这个小家伙,现在想来几乎是自己不负韶华的所有安慰了。

“老婆,我想回一趟老家。”他给方云发了条微信。信息发出去后,回家的冲动似乎更强烈了。

良久,方云回了信息:“干嘛突然想回去。我今天要加班呢。”

“就是想了。没事,我自己回去,刚好周末嘛。你要是也想回来看儿子,明天回也行。”

“哦。也行。小心点开车。你下班就走吗?”

“今天下班出城可能会堵,我提前走。”

“又早退。”

嗯,又早退。包括现身处的这个职业,也不得不退了。

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田晓风已经疾驰在国道上,自己租房住的城市在三十多公里的身后。阳光从路边的树杆里穿过,将至的暮色将它们晕成一排若无还有的彩虹。风有点大,那些繁盛的树冠沙沙作响,和着风声热情地灌进田晓风开了一半的车窗。一路上,水稻田间着茵茵绿草。正是早季稻子熟透的时节,放眼望去,那些金灿灿的稻穗美得那么热烈,让人心里乌障全无。

熟稻子的大美也让田晓风想起了自己的曾经——那些田垄里,曾经是自己父母的辛劳,那些田畦上,曾经有过自己的奔跑。如今,家里已经没人种地了,老迈的父母平日里就养些鸡鸭家禽,在院子里或在小菜园里摆弄。而这些灌窗入耳的风声,又有着多少听不见却又温人肺腑的召唤,让人想哭。

离村子越近,崭新的小楼房越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村里人盖房子两层已经是标配,哪怕一时财力不足无法装修妥当,也要两层,似乎只有这样才有脸面摆宴请客,当然了,那样的宴席多是“升梁酒”,是要份子钱的,不少人家也靠这份份子钱,方能把房子真正盖好。砖瓦房这年头已经被统称为老屋了,正在高速消失,而那样的房子才真正是他成长的岁月。自从读大学起,回家的时间开始稀少,村里认识的人也渐少,认识他的人也一样。这不是他一个人所面对的变化,这是一种代际变化。特别是新楼房建起来后,接着的是围墙——高高的院墙里是各自的家园,邻里交往剩下有事走动或出门相遇打招呼。

有时候,田晓风会想,要是父母故去,他还会回村里来吗?会回,也应该是大的节日如春节、清明才回来烧烛上香吧。到了田少华这一代,恐怕更回没有家乡的念想了。现在父母尚在,回来尚有家,父母不在,家又将在何方。是自己现在工作生活的城市吗?还是这个有着他随着年岁渐长越发遥远的乡村。这里的美,让他心动、心醉,也让他心悸、心慌。特别是,到了自己的儿孙辈,恐怕家乡也有可能被城乡改造圈地,整村搬迁。多少年了,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努力往城里走,当曾经的故乡在陌生中成为回眸,它曾经的平凡俱已成为所谓的原乡纯美,到底城乡改造是一种进化发展,还是一种退化和丢失。

他想起在通富大厦茶餐厅里谈论人才引起的那些人,所谓人才,见仁见智,因人才而购房却是真意。他想起他们谈论落户成功的那种满足,这到底是对拥有房子的心愿得遂,还是在另一座城市迁居成功的满足呢?房子,投资和自住,在纯炒房客那里,必然有明晰的分界,但从炒房客到本地刚需之间,或许还有一个更大的群体,他


状态提示:城乡难归--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