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里加急的文书虽然不是最快的,但也已经是非战时情况下最快的速度了。
然而此时的郑东,正躺在海边的一处小院子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呢。
王方庆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一拍脑袋,笑着说道:“寿安伯真是大才啊,要不是今日听他吟诗,我都忘了他最开始是以诗文现世的。”
很快,这首《食荔枝》就传遍了整个广州,直到这天,又有一首诗出现在了广州的文人圈子里,郑东也偶然听到。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船。
一见到这首诗,郑东就不淡定了,立刻来到广州刺史衙门,想要找王方庆问问这首诗的作者在哪里。
郑东来到刺史衙门的时候,正逢王方庆有客人来访,郑东不好在这个时候进去打扰人家,门口负责守卫的官军是认识郑东的,便带着郑东来到前堂休息。
差不多过去了一个小时,郑东坐在榻上都快睡着了,才听到后堂传来脚步声。
郑东赶紧站了起来,便见到王方庆旁边跟着个唇红齿白的少年,走到了堂前。
王方庆也看到了郑东,便朝身旁的下人喝道:“寿安伯来了怎么不报?让人家在这等了这么久!”
“没有的事儿,是我不让他们进去打扰刺史大人的。”郑东笑着说道。
王方庆也报以微笑,朝郑东拱了拱手问道:“不知寿安伯今日登门,有何贵干?”
郑东从怀中掏出那首诗来,递到王方庆面前,“刺史大人,请您帮我找一下,这首诗的作者在哪里。”
还没等王方庆接过来诗笺,刚才跟在王方庆身后的少年就往前一步,对郑东说道:“不用找了,这首诗是我写的。”
“什么!”
郑东难以置信的看着眼前的这个少年,也不过是十三四岁的样子。
但王方庆的一句话,让郑东打消了疑虑,“寿安伯不必惊讶,这首诗确实是他写的,还是从本官手里传出去的呢。”
“你就是张九龄?”郑东心急火燎的问道,“你就是韶州张九龄?”
那少年被郑东的动作吓了一跳,面色惊恐的看着郑东,喃喃的说道:“我...我就是...就是韶州张九龄。”
郑东这会儿也发现在即刚才反应过激了,便带着歉意说道:“是我唐突了,张小兄弟不要见怪啊。”
“不敢,在下乡野小民,能被寿安伯记住名字,已经是万分荣幸了,寿安伯不必多礼。”
看着张九龄小小年纪就举止有度,进退有礼,郑东就更加喜欢他了。
于是,郑东当即就问道:“张九零,如果我说,我要收你为徒,你是否愿意?”
听到这话,不光是张九龄,连一旁的王方庆都有些惊讶:“寿安伯,为何如此看重此子?”
“刺史大人不知,我观此子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日后必成大器,故而有心收入门下,但也要他本人同意才行。”
王方庆则拿出一封书信递给郑东:“寿安伯请看,这是此子写给我的书信,想跟我讨个差事,我见他年纪小,就没有答应他。”
郑东接过书信一看,好家伙,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可谓是字字珠玑,条条在理,让郑东都有些汗颜,他虽然来唐朝这么都写的不太利索呢。
王方庆接着说道:“虽然我这里不能给他什么差事,但就从这封信,和他的胆识来看,我与寿安伯所见略同,此子日后必能致远!”
郑东听出了王方庆的画外音,意思就是我广州刺史衙门是不可能收留他这样的童工的,但是我王方庆也认可他的才华,只不过顾忌朝廷脸面罢了。既然你郑东来了,还有意收徒,那这个人就交给你为了。
不管过程如何,结果只要是郑东想要的就行了。
张九龄也着实聪慧,王方庆话音刚落,就立刻跪倒在地,朝郑东磕了三个头,口称师父在上。
郑东连忙扶起张九龄,开口问道:“你就这样拜我为师,也不用回家问问令尊大人?”
“师父多虑了,家父虽然对我管教严厉,但平时最是疼爱我。”张九龄一脸神气的说道:“再说了,师父您老人家是我大唐的神通,学究天人,拜您为师是可以光宗耀祖的,家父高兴还来不及呢。”
好家伙,果然聪明人就是聪明人,说话都这么好听。
见没有什么后顾之忧,郑东便从怀中摸出一块玉佩来,递给张九龄说道:“这玉佩虽然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却是我日常佩戴的心爱之物,今天就送给你了。”
张九龄立刻领会,跪在地上聆听教诲。
“九龄,你是我第一个徒弟,也就是我郑东门下的开山弟子,日后为师对你传道受业,务必精勤学习,不要荒废了光阴。”
“徒儿记住了。”
“还有啊,我的徒弟不是那么好当的,首先就是得写的一手好字,如果你现在认为你做的还不够好,那就要勤加练习,我会不定时的检查你的字。”
张九龄也点点头答应了。
郑东又接着说道:“为师在洛州福昌县开办了一所学校,在那里教授他们《数学》,《物理》,《化学》等等一些科学课程,这些也都是你以后必须要学的,而且要学的比他们还好才行。”
“嗯嗯。”张九龄狠狠的点了点头,“师父放心,我一定专心学习,不辜负师父的期望。”
“好!眼下你还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