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府前院,谢维桢正在和骆宾王叙旧。
说是叙旧,但两人其实也没什么旧事好说的,无非是当年在杭州曲水流觞啊,后来几经辗转什么的。
骆宾王倒也不是那种两句话不合就说不下去的人,谢维桢也是是前来道谢的,自然要保持良好的交流。
不一会儿,郑东和谢瑜双双从后院出来。
谢瑜脸上的红晕还没褪去,让谢维桢看见了,心里自然还是有些别扭的,毕竟他一直以来都没有想过要把女儿交给郑东这样一个人。
虽然说人家救了自己的命,又是朝廷勋贵,而且又多财多亿,女儿又对人家一见倾心,但谢维桢就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不情愿。
如果真要让谢维桢说出个所以然来,他又办不到了,大概这就是矛盾心理吧。
骆宾王也察觉到了谢瑜的神情,他这个做师父的,自从进了京城之后,就没有再管束过郑东,更加不会对这种事情插嘴。
气愤突然变得尴尬了起来。
郑东快步上前,哈哈大笑,然后朝谢维桢行拱手礼。
谢维桢也立刻站了起来,毕竟人家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毛头野小子了。
见礼毕,郑东便开始说起前年在杭州经历的趣事,都是谢维桢刚刚和骆宾王说过的,但也只好在一旁陪笑。
半晌,郑东也说累了,就要叫一桌酒菜上来。
席间,谢维桢便对两个月前郑东在扬州解救自己的行为表示衷心的感谢,为此,谢维桢愿意向郑东所承办的福昌县人民学校捐献一万贯,以资善事。
都是明白人,知道直接把钱交给郑东肯定不妥,于是便通过捐资办学这种途径来达到想要的结果,倒也是个好办法。
这样一来,郑东也不好拒绝,毕竟是捐给学校的,如果郑东贸然推脱,人家再来一句,“这是我捐给学校的孩子的,又不是给你的。”那就不好看了。
于是郑东便在席上替那些学生对谢维桢的慷慨表示感谢。
双方进行了新的一番商业互吹之后,酒席就差不多要结束了。
谢维桢告诉郑东,他这次带谢瑜来京城,一来是为了感谢郑东的救命之恩;二来是散散心,毕竟自己被关在地牢里将近一年,实在是憋坏了。
京城还不是谢维桢一行的最终目的地,他们还要往西,去长安转转,再南下至襄阳,经沔水,接长江,顺流而下,也能看看大江南北的人文风气。
“谢员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真不负大丈夫之志也。”
“哈哈,少卿过奖了。”
“敢问员外几时动身?我去送送你们。”
“承蒙招待,已经很不好意思了,哪敢再让少卿费心思。”谢维桢不好意思的说道,“我们明天就走。”
“为何不多待两天,也好见见京城风物。”
“实不相瞒,我虽然有志于行万里路,但自有生长在江南,对北方的饮食水土皆不适应,因此不敢逗留。”
“这样啊。”郑东强笑道,“那我明天送你们出城吧。”
“不必麻烦少卿了,我和谢瑜有下人陪着就行了。”
“我不走!”
三人闻声望去,只见谢瑜红着眼睛瞪着谢维桢,一副气鼓鼓的样子,“要走父亲就一个人走,不要带上我。”
“瑜儿,你这是为何?”
谢维桢有些不明所以,“怎么突然就变卦了?”
“哼,明明是父亲突然变卦。”谢瑜翻了翻眼珠子,“怎么赖在我头上了。”
“哎呀,瑜儿,少卿和骆先生还在呢,别耍小孩子脾气了,先跟为父回客栈吧。”
“不!”谢瑜斩钉截铁的说道,“你自己回吧,我就在郑大哥这里住下了。”
“这...这成何体统?”谢维桢疾声厉色道,“你一个未出阁的丫头,怎么能住在别人家里,快别闹了,跟爹爹走吧。”
“我就是不走,再说了,我又不是没住过,爹爹还是自己走吧。”
谢维桢见劝不动,朝郑东露出为难之色,似乎是想求郑东开口劝劝谢瑜。
但郑东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听刚才他们父女俩的对话,应该是两人有什么约定好的事情,但其中一方反悔了。
“小妹,员外怎么你了,为何你这么大的反应?”
“哼,他答应把我送来念书的,结果现在又出尔反尔,编出一套谎话来,就是想把我带回家。”
郑东又看了看谢维桢,“员外,谢瑜她说的是真是假?”
“这怎么可能呢?”谢维桢手背拍手心,“去年谢瑜住在贵府,那是出于无奈,现如今我已经回来了,自然不能再让她为所欲为了。”
真相已经水落石出了。
“员外,谢瑜已经是个有自主思维和判断能力的人了,你应该把决定权交给她自己,而不是一直限制着她的自由。”
“少卿在说什么,谢某不明白。”
“明白也好,糊涂也罢,但我还是那句话,我希望你尊重谢瑜自己的决定。”
郑东把“尊重”两个字咬的很死,一句委婉的话,说出去倒像是在威胁。
“谢瑜,你自己决定吧,你爹左右不了你的。”郑东扭头看着谢瑜,柔声说道,“不要在乎世俗的眼光。”
最后这句话,郑东是鼓起勇气说出来的,毕竟在这个封建礼教盛行的唐朝,世俗的眼光足以杀死人。
郑东也知道,现在说这样的话还太早,百姓们大多都是文盲,民智未开,说什么都无济于事。
但这也是郑东的目标之一,开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