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都市现代>我师父是骆宾王>第四十九章 福昌县子

自长城以南,中原地区以冬小麦为主要农作物,因此种植小麦对于这些农户们来说已经是驾轻就熟。

郑东走到郑老丈的面前,“老丈,依您看,这小麦几时收割为好?”

郑老丈缓缓直起身子,“爵爷,就今天这样子,小老儿敢说,最近五天内不会有雨。要说收割的话,今天就可以开始了,不然遇上大雨,就不好说了。”

“好,那就按您的计划来,我让大家都跟着您的步伐。”

慰问了几句之后,郑东就让农户们各自回家准备收割了,下午半天,郑东就在各个田垄之间来回巡梭吗,碰到这个问两句,遇上那个也说说,不知不觉半天就过去了。

两天过后,郑东再来看时,麦田已经空了,只有寥寥几个孩童,还在麦田里来回奔跑,手里拿着花束一样的麦穗。

郑东随口吟了一句,“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却不知宰相苏良嗣悄悄站在郑东的身后,蔡小刀本打算禀报,却被苏良嗣用眼神劝阻。

听郑东念完,苏良嗣意犹未尽,“郑爵爷,为何不将全诗都诵出来啊?”

郑东听见声音,回身一看,连忙弯腰行礼,“见过苏相。”

这苏良嗣身为文昌左相,即尚书左仆射,真正的实权宰相,连薛怀义都不怕的角色,郑东岂敢有半点的不尊敬。

况且苏良嗣今年已经是八十一岁的高龄,就算是没有官职,在以孝治天下的大唐,也是可以横着走的,任谁都有供养的义务。

“之前老夫都是从别人嘴里听说郑爵爷天授奇才,今日一见,果然没让老夫失望。”

郑东尴尬的脸都红了,“苏相过奖了,请到这边来坐。”

这么大年纪的人了,郑东可不敢让他有半点闪失,命千牛卫扶着苏良嗣来到了棚子里。

苏良嗣喝了一口郑东捧上来的凉茶,面带微笑,“老夫还从未见过你这样的年轻勋贵如此专注于农事呢!”

“民以食为天嘛,如果农户们连饭都吃不上,估计就沦为流民了。”

“嗯,去年你在朝堂上那一番流民论,老夫非常认可,虽然在别人看来,你似乎是为了谋利,但给朝廷带来的那些好处,不是谁都清楚的。”

“苏相明察秋毫,晚辈感激之至。”

苏良嗣呵呵一笑,“老夫今天来,是想亲眼看看你这新式耕种法的收成的。”

郑东楞了一下,旋即反应过来,这种级别的高官,知道这点消息应该是易如反掌,更何况自己也没有刻意隐瞒。

“那可能要苏相等一会了,估计最快也得午时才能报上结果。”

“没关系,老夫正好可以与郑爵爷聊一聊。”苏良嗣斜靠在郑东平时坐的位置,“你先把你刚才所吟之诗完整的念一遍给老夫听听。”

郑东不敢怠慢,连忙把白乐天这篇《观刈麦》的全文背诵了一遍。

苏良嗣连说了三声好,“你这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觉悟,真是难能可贵。”

说话间,蔡小刀来报,说二十户的收成和平均亩产已经统计出来了。

郑东从蔡小刀手中接过账本,递给了苏良嗣。后者一目十行,转瞬间就看完了,“你这是什么田?怎么会有这么高的收成?”

郑东自己还不知道收成如何,只知道此地以往种植冬小麦,亩产不过二百斤。

从苏良嗣手中接过账本,郑东也略微浏览了一遍。

只见排在第一位的,还是第七户的牛二河,平均亩产为三百九十四斤,第二名是第十六户的李大,之前的短签第一,今年平均亩产三百八十一斤。

排在末位的,是第十三户张大干,平均亩产三百三十斤。

另外,蔡小刀还特别记录了单亩最高产,是为郑老丈家的一亩好田,单亩收成高达四百二十七斤。

对于没见过杂交水稻和杂交小麦的唐朝人,这样的数据确实会让他们大吃一惊。

郑东给苏良嗣解释了一通,表示自己也没有怎么指导,完全是因为农户们实心用事而已。

苏良嗣哪里肯信,回去就把此事上报给了武则天。

作为劝课农桑的主导者,武则天怎么可能会放过郑东,因此郑东就跪着给武则天讲解小麦耕种的过程和细节。

再加上苏良嗣呈上来的那篇《观刈麦》,以及李昭德抄录过来的《师说》,武则天又惊又喜,

“你小子,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一诗一文,一农一教,可谓是教学农事两开花啊!”

郑东趴在地上不敢吱声,生怕武则天心血来潮,让自己当堂赋诗作文,那这不就露馅了?

武则天抱着那两纸文章,坐在御榻上品鉴,挥挥手便放郑东回去了。

第二天,小太监宣和来到郑东的男爵府,手里拿着一卷制书。

制曰:“鸾台:朝散大夫行司农丞福昌县开国男赐绯鱼袋郑东,精勤从事,力行徇公。天子唯谷是恤,思富国便民之事,莫若端本,以尊农事。盛礼兴乐,望虽重于执珪;八政一农,事尤殷于理粟。况东选育嘉禾,坚白在公,宜回职金之府,更膺搜粟之寄。可守司农少卿,并赐爵一级,为福昌县开国子,其余散官如故。制书如右,符到施行。”

是唐朝的官爵太便宜?还是自己表现的过于突出了?这才多久,就升任正厅级干部了?

要是让哪些怀才不遇的大诗人知道了,还不知道怎么编排自己呢。


状态提示:第四十九章 福昌县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