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都市现代>我师父是骆宾王>第三十三章 科举奏对

上阳宫甘露殿,武则天静静的坐在御榻上,盯着下面站着的少年。

郑东当时正在家里和程伯献、秦晙二人分钱。

玻璃这种东西,卖的多了就不值钱了,但耐不住郑东扩大了琉璃厂的规模,大大提升了产量,还在南市和西市都开了分店,因而每月的营收并未减少。

郑东笑哈哈的你一堆,我一堆的分得不亦乐乎。

谁料千牛卫径直闯了进来,已经绰枪拔剑的程伯献、秦晙二人也立刻放下了武器。

“郑县男,太后有请。”

为首的千牛卫说出了他们来此的目的。

“知道了,我去换身衣服,请将军稍候。”

“不用换了,请县男这就跟我们走,太后催得紧。”

“这...好吧,请将军带路。”

眼看郑东被四个虎背熊腰的千牛卫带走,秦程二人有天大的本是也不敢动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

郑东进了甘露殿参拜之后,就站在殿中一动不动,等着武则天问话。

武则天并没有千牛卫说的那么火急火燎,郑东现在回想起千牛卫一路上架着自己运步如飞的场景,就恨不得把那几个人暴打一顿。

过了许久,郑东都意淫到自己当上千牛卫大将军了,这会儿正看着殿内的柱子发呆呢。

“你小子,又在琢磨什么呢?”

郑东回过神来,才发现武则天已经走到他脸上了。

顿时魂不附体,连连后退。

“站住,朕问你话呢。”

“太后恕罪,微臣走神了,未曾听见太后问话。”

“罢了。”武则天领着郑东来到偏殿,自己坐在榻上,看着郑东,“几个月前,朕曾问你嘉禾之事,你还记得吧。”

“记得。”

“近日,朕听说你封地上粟米亩产远超常理,甚至二倍于别处,可是真的?”

“确有此事。”

“那好,朕现在要你把此等耕种之术献给朝廷,你可愿意?”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雷霆雨露莫非天恩,微臣是在大唐的土地上耕种,本就是大唐的,何来献予之说?”

“哈哈哈,你小子倒是一副伶牙俐齿。”

“你不知道,自朕临朝以来,无时无刻不重视劝课农桑,怎奈我大唐人才稀缺,堪任者寥寥无几啊。”

这是郑东第一次从武则天口中听到关于这方面的话。

“当初朕力排众议,留下你师徒二人的姓名,如今看来,果然没有令朕失望。”

郑东觉得这是个机会,说不定自己能通过武则天来实现自己改造大唐的终极理想。

于是郑东先是跪在地上,恭恭敬敬的磕了一个头之后,趴着说道,

“微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这里没有别人,你说吧。”武则天对郑东的跪拜显得很淡然,似乎她能猜到郑东的想法一样。

“太后如何看待科举?”

“科举?”武则天先是皱眉,随机莞尔,“不错,科举的确是选拔人才的一大利器。你是想告诉朕,让朕扩大科举的规模,来为朝廷选举人才吗?”

见郑东点了点头,武则天叹了口气,“朕也这么想过,但科举对那些传承了千年的门阀氏族大有影响,为此,朕还曾命人重修《氏族志》、《姓氏录》等,到头来却无济于事。”

这些郑东都知道,但郑东想把几年后武则天要做的事,提前告诉她。

“太后,微臣以为,科举受到世家大族的影响,主要还是因为科举自身的影响力不够强大。如果能把科举制度提升到一个世家大族无法过问的层面,那样,就能减小不少的阻力。”

武则天眯着眼睛,思虑片刻,“你的意思是,要改变现有的科举?”

“正是!”

“如何改变?”

“太后可以在全国各地开设学院,广泛招生,并且根据各地的情况,酌情免除入学一到三年的学费,这样就能让所有人都有机会进入学院。”

武则天赞许的点点头,“接着说。”

“然后,每三年一考试,通过者可进入下一个层次的学习,九年之后,通过者进京入太学,太学三年后能通过者在京参加考试。在京城考试时分两场,一场由吏部主持,另一场则由太后您亲自主持。这样一来,可以使人才无遗漏,也不会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了。”

武则天突然下床,走到郑东的旁边,厉声问道,“告诉朕,这件事你想了多久?”

郑东被吓了一跳,赶紧回答道,“回太后,这件事是微臣读书时想到的,太宗文皇帝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微臣对比自汉以来各朝选官制度,这才总结出今天这个结果,当然,这其中也有家师等人的启发。”

武则天踱步回榻,边走边说,“你小子,倒是不吃独食。”

回到榻上坐稳之后,武则天让郑东起来,还命人给郑东端来一个布凳,允许他坐着回话。

“但你说的这件事,听起来就不简单,想要推行下去,恐怕更是万分艰难。”

“太后不必担心,可以现在神都周围的州县施行,然后慢慢发展。”

“倒也是个办法,你再给朕仔细说说你这想法。”

郑东便把自己心中的三三三学制的雏形说了一遍,规定学生六岁入学,考虑到留级一事,平均十六七岁进京赶考。

另外郑东还提出不同学科的问题,郑东以自己务农并提升庄稼产量为由,向武则天推荐设立不同学科,以培养不同人才适应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


状态提示:第三十三章 科举奏对--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