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次联络之后,魏国特使和谭纶商量好了对付秦军平叛大军的计策。
谭纶也趁机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那就是这一次重创秦国平叛大军之后,魏国必须拿出十万石粮草和十万两银子作为“赵军“的粮草和军饷。
简单来说,就是“赵军“出人出力,魏国出钱出粮。
魏国特使虽然没有一口答应,说是要报上去等待上峰批准。
但是谭纶知道魏国人一定会答应的,他们这个计划如今已经进行到这种地步,那么多钱粮都花费了,再多花费一点对于家底丰厚的魏国来说不算什么。
双方签署了一个简单的备忘录之后,谭纶便开始调兵遣将安排布置,在魏国特使的配合之下设置口袋,就等着林逸带着人马前来了。
林逸从三水县拔营之后,带着三万人马一路向北直扑延安府。
他这一次依然任命林风担任前锋大将,林风感激涕零,跪地表示若是自己这次再失败,不用林逸军法处置,自己就会提头来见。
林风吃一堑长一智,这次没有再敢轻骑冒进,而是行进的非常谨慎,斥候探马接连派出去,对前进道路上保持五里范围内的细致搜索。
尤其是对道路两旁的山林更是重点搜索的对象。
不过这样一来,大军行进的速度不免就慢了许多,每天最多能够行进三十多里路。
林逸虽然心中着急,知道这样大张旗鼓慢吞吞的行进,贼军那边肯定早就得到了消息,肯定早就做好了防御准备,想要搞个兵贵神速突然袭击是不可能了。
但是他也知道,宁愿慢一点稳一点,也不能再失败了。
否则的话,这支拼凑起来的军队士气就真的垮了。
他现在手下的三万人马由三部分组成:作为嫡系的一万羽林左卫;一万地方府兵;还有一万在关中北道各县临时拼凑起来的乡勇。
羽林左卫毫无疑问是核心,地方府兵也还凑合能用。
至于那一万乡勇,根本就是用来当苦力和炮灰使用的,林逸根本没指望过他们。
若是再经历一次失败,这一万乡勇和那一万府兵肯定是最先崩溃的,自己那一万嫡系御林军恐怕士气也会暴跌。
林风带来的第一次失败,以及与李旭的乡勇营对峙的事情,已经让这些原本骄傲矜持的御林军士兵士气受到了严重影响。
尤其是林逸对以下犯上的李旭毫无办法的这件事已经动摇了他在军中多年建立的威信,许多兵将看他的眼神都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些对于敏感又骄傲的林逸来说自然是能感受到。
但是这些兵将对他依然是毕恭毕敬没有半点失礼的地方,他也不好发作。
但是这件事的后果已经开始逐步展现出来。
这一路上北上,甚至已经出现了开小差当逃兵的现象。
虽然人数不多,也很快就被军法处理了,但是这却是一个很不好的苗头。
这说明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兵将对这场战争以及自己这个主帅已经开始不信任了。
冷兵器时代的军队的士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主将来维系的。一旦士兵对主将开始产生了不信任的情绪,那将会产生极其糟糕的后果。
虽然大多数的兵将还都看起来很稳定,但是这也足以让林逸警惕了。
所以,他现在只能一心求稳,步步为营,只要路上不出意外,到了延安府城下,他有信心可以迅速的攻破贼军的防守,收复延安府城。
届时,之前失败的事情便可以功过相抵,暴跌的士气也能迅速回升。
然后再挟收复延安府城的大胜之势趁机收复其他县城,一路平推过去,平乱成功便指日可待。
不过这一路上再没有遭遇到埋伏,行军途中虽然也有一些人从旁窥伺,但是那都是周围那些占山为王的强盗山贼之流派出的眼线,生怕这支朝廷大军搂草打兔子顺便把他们给剿灭了。
林逸没有心思收拾这些小杂鱼,只是命令军队继续向北推进。
七日后,大军进入陇东地区,收复宁县和正宁两座城池,然后向东进入了延安府地界,直扑宜君县城。
说是收复,其实宁县和正宁两县被贼军祸害之后已经基本变成了两座空城。
在正宁稍作休整之后,林逸下令大军向宜君县城进发。
三万大军浩浩荡荡北上,高胡子那边早就收到了消息。
高胡子自然不会把有限的人手分散在这些县城跟林逸死磕,所以大军刚到城下,宜君县城的城门就打开了。
几十个原本穿着破破烂烂秦军战袍的县兵直接开门投降了。
这些人当初在贼兵攻占县城的时候投降了贼军,现在贼军走了,他们又重新变回了秦军,主动反正开门投降。
林逸虽然很不齿这些人的节操,但是却也知道不能杀他们,否则消息传出去,后面那些县城就不会轻易投降了。
虽然打下来很简单,可是完全没有那个必要。
在宜君县城休整一天,留下几百乡勇看守,大军继续向北推进。
短短十天之内,黄陵、洛川、富县和甘泉四县全部收复,过程顺利的乏善可陈。
全都是大军先锋部队刚出现在城下,城门就打开了。
要不是延安府以山地为主,道路崎岖难行,时间甚至可以缩短一半的。
看到一座座城池重新插上秦军旗帜,士兵们的士气也回升了不少。
在各级将领的渲染下,这是贼军眼见朝廷大军势大,知道不是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