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都市现代>明末英雄起南洋>第三零二章 门生弟子

李丹连夜离开工棚这里,返回到大学城内,开始着手他的“传教士”计划。

人的信仰,自有其规律的。要让人接受一种思想,最好的时候,就是当这个人年轻的时候。

年轻人心里接受新生事物较快,也正是对社会迷惑和困顿之际,他们也经常陷入一种到底怎么做才是对的疑惑。

这时候,有一种思想,告诉他们这样是对的,那样是错的,对于他们来讲,简直犹如指路明灯一般,会牢牢的抓在手里,作为自己行事的依据。

这个依据会随着时间而越发深入脑子,也就是信仰会逐步加深。

所以,当他老了的时候,若是有新思想的出现,他是绝难接受的,无论证据再充分,对于他不仅仅是脑子固化,还有对他半辈子行事做一个彻底的否定。

所以,一般人来说,年纪大了相对顽固一点,年纪轻则能灵活一点,能够接受新生事物。

李丹自然将年轻人作为他的目标。

不过,本土人实在太少倒是李丹最大的一个瓶颈。年轻人如果能够正常培养,按说人才就会涌现出来,基本能呈现某种正太分布的特点。也就是说,人越多,人才越多,甚至有可能有天才的出现。

如果人口规模过小,要想出现天才,基本上是概率极低的。

李丹要想真正让他的传教士人才辈出,那他就需要从大明大量的招揽年轻人。

他现在钱不缺,就是养活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都不成问题,可是要纯粹的年轻读书人能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好的方面来说,李丹现在名气也很大,随着《南洋商报》的发行,尤其是《笑傲江湖》的连载,大明现在很多读书人也都在追看《笑傲江湖》,南洋商社的名气在大明之地越来越响亮。

另外,李丹护民军的战事连载也经常在报上刊登,关心大明战事的读书人也都在追看。

所以,南洋商社,护民军,还有李丹现在所在的归化城等几个地方,现在也是名气甚大。

可以说,李丹在大明之地,尤其是读书人的心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网红”。

流量之大,一时风头无二。

以这个名气来说,李丹招徕大明的年轻读书人按说不存在什么障碍。

可是,跟大明其他地方不同,塞外对于大明的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遥远而又荒凉的一种存在。

就拿江南人来说,进京尚且不易,更何况还要远的多的塞外了。

看来不光要营造大学城的知名度,还要有从大明进入大学城的路线,让那些敢于试一下的年轻人至少有尝试的机会。

这个任务李丹就交给南洋商社了,砸钱出去,让他们来一趟免费的旅行。

其实所有的花费,对于李丹现在的财力也无非九牛一毛而已。

还有,李丹也不能只有复读社。

复读社是做广告的,而不教授李丹这里正常的知识,说到底还是为科举服务的机构,那些人读的书,还是四书五经,写的都是科举文章。

这样的书读的再多,对于李丹这里的认同并不会增加多少。

关键还是要用自己的知识去武装他们。

应该说,用科学和知识来武装一代新人,而不同于大明的教育,基本的道德教育。

就是考出一个举人、进士,真正生活上的道理也知道的不多。

李丹要用他知道的丰富的知识,来教育一批人,并改变他们的思想,让他们从而认识到一个新的世界。

李丹也愿意如此,对于他来说,这才是真正确立未来自己地位的关键一步。

这样的话,他将教育无数子弟,这些子弟将来都是他教授知识,某种程度就是李丹的自己人。

这些弟子再开花结果,出去广泛撒网,教育新一代弟子,那么李丹的弟子遍布天下也不算难事。

孔老夫子为何学问流传天下,不就是他有三千弟子吗?

当年那么多思想家,为何他的文章流传几百年然后封圣,如果没有这么多弟子,他的学说恐怕早就被历史的尘埃淹没了吧?

一个思想,要想流传,就要有更多的人替你说话。

两个同时代的大师,当代人都难以判断他们到底谁更厉害。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是谁对谁就能得到后人的敬重,而是谁有话语权,谁就是当年的大师。

这个话语权的把握,全赖大师门下的弟子有多少,写历史的时候有多大的话语权了。

正如一个时代有几个相声大师,如果与他同时代有很多大师竞争,互相难说谁高谁低。

可是一位大师,门下弟子众多,是其他大师远远不能比的,将来百年之后,写相声历史的大多数也是这个大师的弟子传人。

这个大师才真正会推到历史的神坛之上,供无数后人祭拜。

至于其他的大师,后世之人压根不知道他们的事迹,又如何为他们的事迹着书立说呢?

弟子传人的意义,很多人只是简单的看到教人学艺,而看不到只有广泛的收弟子门生,才是掌控未来话语权的关键。

李丹明白这些道理,所以才将收受学生看做未来地位的关键。

想好这些道理,李丹就在大学城他的办公室的桌子上,铺开纸张,提起毛笔,开始写起他的招生计划来。

李丹这里大学城现在已经建成一大半了,无论学习的教室,各种实验楼应有尽有,而且学生的宿舍也陆续完工,能让学生冬天绝不受冻,夏天绝不中


状态提示:第三零二章 门生弟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