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经商能够赚大钱,在明朝虽不是共识,但是很多人至少是这么认为的。徐光启虽不懂经商,但是其生长在上海,对于南洋与海外了解颇多,所以李丹说他能够靠着南洋的东西赚钱,徐光启马上就相信了。
再说,李丹也不是小人物,他本身在南洋有自己的势力,有地盘,有兵马,更多还对各种商货熟悉。
徐光启没有再多问细节,送别李丹走后,当天就写了奏章,第二天就交到崇祯皇帝的案头之上。
……
八月十六,中秋已经过去,可是对于崇祯来说,节日是别人的,他该怎样批阅奏章还是批阅奏章,该烦恼的事一件也没少。
不过,今天崇祯似乎轻松一点,下午经筵之后,他身穿一身灰绸长袍来到西暖阁门口。
西暖阁并不算什么大殿堂,只是一个小房间,里面进10个人感觉就站的满满的。
就连站在崇祯后面的几个太监也有些奇怪,今天皇上怎么突然来了西暖阁,他平日里不是在文华殿,就是在英武殿,怎么突然来了这里。
他们心里再有想法,可是谁也不敢多说,只有默默的站在旁边等着皇上随时的命令。
崇祯自己甚至有些不习惯这个小房子,等他进到西暖阁之后,看了看一周墙上的书画,还有前面几个凳子。
西暖阁本来是冬天时候用的,现在天还没冷到要用暖阁的时候。
不过,这里僻静,也能掩人耳目,注意的人不多。
因为,他今天有一件要事要谈,但是又不想被朝中的其他大臣知道,所以就来了西暖阁。
虽说崇祯是堂堂的大明皇帝,富有四海,可是只有他自己清楚,现在他穷困到了什么地步。
他的爷爷万历皇帝那么多年积蓄的内帑财富被他的哥哥天启皇帝挥霍一空,他上台才知道不光国库空虚,内帑一样空虚。
可是,那些大臣眼中,似乎内帑好像很多钱一般,每次朝中商议用钱之际,必有不识相的大臣提出用内帑解决国政之事。
崇祯能说什么,只能顾左右而言他。
他能说什么,他说内帑比国库钱还少,现在不光大力征税补充国库?还是要尽快补充内帑?
无论做哪一样,那些天天讨论朝政的读书人非得将他骂个狗血淋头不可。
现在更可怕的是军费都付不出了,9个边镇无一不缺饷,每次只能补充一点点,拖欠半年者,甚至一年以上的比比皆是。
年轻精壮的士卒纷纷逃散,剩下一些老弱没处可去才留在边镇,这样下去如何得了?
今天早上礼部侍郎徐光启的一封奏折对他简直犹如望见了黑夜里的一盏明灯,让他当时就将奏章留中不发了。
这个可不能内阁广为讨论,那帮老混蛋看到指不定会打什么歪主意呢?
上午朝会,下午经筵,好不容易捱到经筵结束,崇祯才发现他每天给自己安排这么多事。
现在终于轻松了,坐在西暖阁靠墙的书案之后,崇祯有些焦急的扭头问道:“李丹什么时候到?”
“传旨之人去了有半个时辰了,按说李丹应该到了。”太监没想到皇上如此急切见李丹,只得将情况再说一遍,显然崇祯不是第一次问了。
“将矮凳搬到书案这里。”崇祯一指旁边的一排矮凳道。
西暖阁召见大臣和经筵时读书一样,都是会让那些重臣或者年纪老迈的大臣留一个座位坐下。
可是,像李丹这样的年轻人,一般来说,能有站的地方已经不错了。
这个时候,那些太监才意识到皇上心中这个李丹是何等重要了。
就在这时,李丹在一个小太监的带领下进了西暖阁。
今天的李丹也没穿官袍,穿着一身青色绸袍,一副贵公子模样,一脸轻松的神态,看样子比崇祯轻松不知道多少。
李丹在京城内的事务已经一件件有了眉目,又成立了复读社,已经按照李丹的安排开始进行读书和往东胜卫输送之事,而且建设大学城之事也开始了布局,李丹自然是心情轻松愉快。
“李卿,来坐这里,跟朕说说你昨天跟徐大人所讲如何充实内帑之事。”崇祯见到李丹进来,直接朝他面前的矮凳一指道。
一旁的太监都吓一跳,这个李丹,就连拱手都不必了吗?
李丹自然不会完全失礼,还是拱手道:“谢过陛下。”
说着话,李丹就坐在崇祯面前书案的矮凳之上,两人对坐,那里是君臣见面,倒是像朋友会面一样。
崇祯那里还有心想太多礼节之事,再说李丹压根也不认是他的臣民,崇祯也不敢让李丹来认,那可是几百万两银子的债务问题,现在的国库内帑加一起也不够还这个债的,
他是实在不敢让李丹给他行礼。
急脾气的崇祯再次问道:“李卿,内帑之事,可真能充实吗?你说南洋之商货能赚到如此多银两吗?”
“用南洋商货赚钱充实内帑,可以分三种情况,但是每一种都能赚到大钱。”李丹的表情自信而淡定,似乎这钱就背在他身上,随时可以拿出来放到崇祯面前的书案一样。
“那三种情况?”崇祯立马问道。
“第一种情况就是南洋本身有的东西送到大明贩***如说香料、檀香、象牙等,这些都是贵重之物,寻常人家是买不起的。但是,京城之内却不缺有钱之人,只要运到京城,只怕就有源源不断的银子进入内帑。”李丹故意挑些南洋值钱的东西,而崇祯又比较了解的,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