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桓的嘴角不自觉上扬,竟然激动地站起来,在地上来回踱步,显得喜笑颜开,控制不住自己。
说实话,能看到赵官家如此失态,还真是少有的,尤其是这些年,就更是少见了。
可赵桓没法不高兴啊!
他讲了再多,费力气推动再多,只怕都赶不上这一次的变化明显。
庞大的单一市场形成了,商贾们窥见了巨大的商机,开始投资作坊工场,追求更高效率,水力纺车,应运而生……
这套剧本怎么如此熟悉啊?
莫非说属于大宋的工业发展模式出现了?
一想到这里,赵桓更加难以自制,也有些手舞足蹈了。
还在看笑话的赵佶有点害怕了,别是高兴糊涂了,那自己可就罪大恶极了。
“官家,这事固然值得高兴,可也不是没风险啊!”
这话打断了赵桓的思绪,让他从喜悦之中清醒过来。
“有什么不好的,只管说就是。”
赵佶深吸口气,其实按照他的立场,是不该提醒赵桓的,奈何到底是自己的儿子,不能看着他吃亏。
“官家,作坊越来越大了,工人越来越多了,需要的生丝也就越来越多,然后……”赵佶顿了一下,没有继续说。
可赵桓何等精明,而且这也是他熟悉的戏码。
“所以就要改稻田为桑田吗?”
“没,没到那一步。”赵佶忙道:“我就是听人抱怨,说农户的生丝质量不好,良莠不齐。收上来乱七八糟的生丝,织出来的丝绸就不好。”
赵桓翻了翻眼皮,轻蔑笑道:“那他们是什么意思?想要朝廷怎么办?”
“有人打算,希望朝廷能放松土地控制,准许桑田扩大范围,可以,可以多租用一些土地。”
赵桓嘴角上翘,呵呵冷笑道:“不就是想兼并土地吗?朕又不是听不出来。”
赵佶干笑了两声,作为一个当了二十多年皇帝的人,赵佶也懂这些事情。
怎么说呢,有人要赚钱,自然不能挡人家的财路。可问题是一旦开了个口子,兼并兴起,赵桓这十几年忙活什么啊?
除了他之外,还有李纲、吕颐浩、赵鼎,这三代宰相,兢兢业业,熬干了心血,不就是在恢复均田,打牢地基吗?
这时候因为商业发展,因为需要更多原料,就要破坏均田的根基,政事堂肯定不会答应的。
只不过政事堂能抵挡一时,终究抵挡不了一世。
“官家,我琢磨着,这些商人得陇望蜀,贪得无厌。不搭理他们就是了,用不着大动干戈,兴师动众的!”
赵桓突然笑了,弄得赵佶有些莫名其妙。
“放心吧,这帮人只是求财,我还不至于大开杀戒……更何况要创造更多的财富,要让百姓过得更好,也离不开他们。这帮人还是有用的。”赵桓笑容和煦,十分灿烂。
可赵佶听在耳朵里,竟有些不寒而栗,这个逆子说一套干一套,也不是一次两次的,那些商人只怕要自求多福了。
不过赵佶这一次是失算了,因为赵桓有了更稳妥的算盘。
转过天,赵桓就把首相赵鼎请了过来。
“朕的意思,是要推动农户合作……让他们联合起来,按照标准,统一养蚕缫丝,保证生丝质量。”
赵桓说完之后,赵鼎竟然良久不语,显得很困惑。
赵桓主动探身,询问道:“赵相公,你是不是觉得,这么多年,辛辛苦苦均田,给百姓一块土地,现在又要让大家联合,万一出现了兼并,岂不是前功尽弃?”
赵鼎点头,“官家睿智,臣是有这个意思。自古以来,男耕女织,老百姓也常说,三十亩地一头牛,如此百姓便可以安居乐业,不饥不寒。这些年来,大半百姓都能填饱肚子,到了这一步,又何必继续折腾,臣着实想不通!”
赵桓深深吸口气,丝毫不意外。
虽然是士人精英,聪明才智,非同小可。
但到底还有时代局限,赵鼎的理想世界,还是离不开三代之治。
给百姓一块土地,不乱收苛捐杂税,没有官吏欺凌百姓,连土匪顽疾都给解决了。
还有什么好费力气的?
“赵卿,咱们不止一次讨论过备荒的事宜,你以为备荒的核心,又在哪里?”
赵鼎略思忖,就道:“应该在富民!”
“对!”赵桓肯定道:“老百姓的家底厚了,抵御风险的本事也就更强了,放在国家上,就是要有更多的商品财富。能生产更多更好丝绸,这种事情,如何能放弃?”
赵桓语气笃定,治国这么多年,他也有了很多体悟,国力的强悍与否,并不在财富多少,或者说货币财富,并不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力量。
对于一个大国来说,最根本的还是工农业生产总值,是物质财富的多少。
不然光是印票子,肯定不行的。
当然了,凡事也没有绝对,也有国家靠着印票子,满世界吸血,过着寄生虫的生活,舒舒服服,好似神仙。
可有一点别忘了,绿票子的背后,可是遍及四海的航母编队,是多达几千枚的核弹头,这才是一切的根本。
总而言之,要战胜匪帮,不被肆意剥削压榨,敲骨吸髓,就要强大武力,只有足够实力,迫使匪帮放弃掀桌子的冲动,一切才有的谈,否则谈成了,也是一纸可以随时推翻的空文。
“官家,道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