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村里这些老人,丁琬特意找了赵刚跟蒋文平。

刘老汉要强,她自认没有说服他的能力,所以只能请这二位出山。

赵刚听了详细后,跟蒋文平互看一眼,二人全都笑了。

莫名其妙的笑,倒是把丁琬造愣了。

蒋文平看着她的表情,叹口气,道:

“这问题我跟你赵爷爷老早就商量过了。”

“商,商量过了?”

赵刚点点头,拍拍她的手背,说:

“你那个喂猪的活儿,其实并不轻省。别看他们人多,一桶一桶的猪食拎着,也够他们老腰的呛。所以老早,你文平叔过来跟我讲,我们就说好了。”

“……啊?啊!”

瞅着错愕的小媳妇,赵刚笑着又说:

“我们打算把他们的地都收回来,由村里统一种。这些人的地,那天我们算了下,加吧加吧也就三亩多。三亩地养十几个人,还是不够的。所以到时候再……”

“不够没事儿,酒坊那边出。”丁琬主动要求。

“不用,村里人平摊。”赵刚摇摇头,拒绝了她的大包大揽。

蒋文平在旁,也点点头,道:

“丫头,每个村都有这样的老人,但每个村都不会有酒坊、丁琬。所以这事儿咱们得开个先例,这样旁的村也能借鉴一下。”

生老病死,白发人送黑发人。

这都是有可能而且也避免不了的。

哪个村都有鳏寡老人,死后好几天才被发现,这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正因为如此,丁琬才把他们都拢到一起,避免那样的事儿发生。

“那,那叔儿跟爷爷,打算怎么做?”

“我们商量的结果是把祠堂后面的屋子,收拾出来,让他们过去住。每家每户轮一天照顾,做做饭,洗洗衣,至于冬天的棉衣,就由我跟你赵爷爷两家出。谁让我们一个是里正,一个族长。”

蒋文平这话说完,赵刚不住点头。

丁琬听过之后,思索片刻,道:

“这样,每家每户轮一天照顾可以,粮食啥的就由酒坊出。对外,就是大家均摊。”

“你这……”

“叔儿,赵爷爷,我爹、我男人都是朝廷命官,他们家乡老人安置不好,也算他们的责任。就这么定吧,我那酒坊管十几个老人吃喝,绝对没问题。”

二人互看一眼,见她这么坚持,索性也就都答应了。

事情谈妥,赵刚跟丁琬祠堂后面的屋子收拾干净,点火、烧炕。

劝说这事儿,由赵刚开口,最为合适。

一个不做,索性所有人都不做。

这样老人家们,才能顺顺利利的搬去祠堂。

土庄子的这样做法,不出三日,就在平阳县传开了,中秋节就传到了辽东府城。

大家对土庄子的安排,都赞不绝口。

毕竟每个村、每个县,都有这样的老人。

如果都想土庄子这么安排,那就太好了。

平阳县的卓大人,把土庄子里正、族长的善举,写到折子里,承给京城。

既然朝廷把无家可归的孩子都拢了,相信这些老人,应该也能管。

耿氏平日都在家呆着,越是临近上京的日子,她越紧张,所以对这些消息,也就不在意了。

如果不是徐致远中秋回来过节,她根本不知道村里有了这样的变化。

吃晚饭时,耿氏给儿媳妇夹菜,道:

“琬儿,咱们九月初就上京?不能再晚些?”

“奶,为啥要再晚点儿?你不想见二爹?”

徐致远坚持叫徐永涵“二爹”,他觉得自己有亲爹,即便过继,也得给亲爹留个位置。

老人家见孙子这么懂事儿,索性就依了他。

听着孙子的话,耿氏叹口气,道:

“不是不想见你二爹,我也想他,可是……去了京城,人生地不熟,我……”

“哦,奶是故土难离啊!”徐致远自以为是的点点头,说,“别怕奶,有我呢,还有我娘,您别担心。”

丁琬瞅着长大不少的儿子,夹菜给他,说:

“去了京城,白天上武学堂,晚上就要回来,陪陪你祖母,知道吗?”

“那不成,那样没规矩。”徐致远摇头。

丁琬瞅着他煞有其事的样子,咂舌一记,说:

“京城跟咱这边不一样,你去以后就知道了。想在武学堂住,等你奶顺过劲儿再说。”

徐致远听到这话,点点头,答应了。

娘仨吃过晚饭,耿氏称累,没有跟他们娘俩上街看花灯。

每年正月十五跟八月十五这两天,府城都会挂花灯。

而且特别漂亮。

娘俩回房换了衣服,带着竹叶、翠珠、四毛还有孙毅,六个人从后门步行上街。

街道上人来人往。

徐致远怕丁琬被人群冲散了,直接拽着她的手腕儿。

手腕儿被拽的一刹那,丁琬迅速低头。

“咋了娘?”徐致远不解。

丁琬抓着他的手一看,秀眉紧蹙。

满手的老茧。

这样的手,那得是务农十余年才能有的样子,可他今年才多大?

“娘,我手咋地了?”

丁琬摸着厚厚的老茧,道:

“练剑了?”

徐致远摇头,颇有几分得意的说:

“娘,我练得是枪。你看——”

说着,把另一只手也呈现出来。

这可真把丁琬心疼坏了。

他去武学堂不过几个月,手就成这样了。

操练的过程她不知道,单看这手……

“别那么拼


状态提示:第757章 安置老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